Quantcast
Channel: 海洋事務偵探社
Viewing all 5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不必海底總動員 人工「尼莫」救珊瑚

$
0
0
作者:Dr. Steve Katona;翻譯:周念學:審校:林育朱

※ 本文編譯自:Ocean Health Index

自然環境中海葵提供小丑魚庇護。圖片來源:Ocean Health Index

2003年由華特迪士尼發行的極賣座皮克斯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敘述一場由澳洲大堡礁捕獲放置在牙科診所魚缸當觀賞的小丑魚「尼莫」,牠的爸爸馬林和擬刺尾鯛多莉一同展開營救行動的冒險故事。

海底總動員雖是虛構,然而,至今小丑魚確實是最受歡迎的海水觀賞魚類。直至今日,該魚類和其他觀賞魚還是必須從泰國、印尼和其他地方的礁岩捕撈而來,而該項貿易為一些沿岸漁民提供些許收入。海洋健康指標(Ocean Health Index)將該項貿易的數量和永續性做為衡量自然產品目標之一(Natural Products goal)。

典型岩礁魚種的產子數會多於存活率,所以理論上有些額外的數量可供捕撈。如果捕抓行為恰當不會傷害到它們或其他礁岩生物,而有足夠的個體維持珊瑚礁生態系統所需,漁獲量會是充足的。

實驗室尼莫 取代海底總動員

不幸的是,捕撈者常利用氰化鈉中毒法(sodium cyanide poison)或爆炸法震嚇魚群以利捕捉。像這些(通常是)非法的捕捉行為誤殺了許多魚、礁岩生物和傷害珊瑚礁本身。

為達到這些水族箱寵物魚類供應數量處於穩定豐沛狀態,科學家和企業老闆現在利用科學設備培育小丑魚,所以也就不必捕撈野生種了。這項方法雖可增進珊瑚礁的健康,漁民的收入卻也因此減少。

廈門大學海洋學家盧銘教授每月培育上千種小丑魚供應中國水族業者,而且不全是「尼莫」那一類的。在他培育的上千種小丑魚中,有一些在顏色和花樣上有著微微不同。掠食者較容易在珊瑚礁上辨識出這些不同點來,存活率因此可能較低些,但飼育在實驗室的小丑魚命運就好多了。盧教授和其他幾位培育專家挑選這些變異魚種隔離養殖,重複這種人擇養殖機制,經過幾代後,誕生的新品種小丑魚因此豐富了水族世界。

座落在美國緬因大學海洋合作研究中心的海洋生物學家Soren Hansen 的 Sea & Reef 水產公司,挑選超過40種別具特色的小丑魚,全部從卵開始孵化,並在研究中心培育。礁岩生物遇見這些不太可能自然孵化出的新品種小丑魚或許會很興奮,像是以下照片。

實驗室培育出各式各樣的小丑魚。

Sea & Reef每月已賣出將近2萬隻魚,但Hansen還有更大目標,他想培育海洋世界每一種生物,包括珊瑚、海葵、蝦子和海馬,這樣的話,就不需從野外的珊瑚礁或海草床中捕撈這些生物了。

更適應水族箱的人工尼莫 

其他地方也在發展這些用來孵育小丑魚和其他熱帶觀賞用生物的現代設備。韓國的CCORA成功培育16種小丑魚和海馬(可當中藥材),也正在培育其他水族觀賞生物。位於以色列沙漠中的Arav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也正發展利用封閉生物圈循環系統培育小丑魚和其他物種。

除了減輕對於珊瑚礁造成的壓力外,還有其他絕佳的理由解釋水族業者為何要讓人工培育的小丑魚登場。捕撈及運送過程對小丑魚造成的壓力愈小,小丑魚會越健康,死亡率也因此降低。人工培育的小丑魚對於捕撈行為、接觸人類及人工飼料的適應性較佳,故而移動到水族箱環境也冷靜許多,將使轉換過程較為容易。野生小丑魚通常與海葵共生,藉海葵的觸角抵抗掠食者,積極固守防禦自己的領地不被其他同類侵占。

相反地,人工培育的小丑魚習慣少了海葵保護的大群體飼養環境,如果幼魚同時放入沒海葵保護的魚缸,一樣能彼此相處融洽。在沒有掠食者的水族箱世界,缺少海葵當庇護所的小丑魚也存活得很棒。

最後,就像園藝家的花園,其品種之多遠遠超過自然演化產生的數目,人工培育的小丑魚顏色及花樣之多,也是遠遠超過自然交配孕育的數量。雖說水族箱是人工飼養環境沒錯,人工培育展示這些新品種似乎是不恰當的,不過野外珊瑚礁令人目眩神迷的美卻能因此保留下來。

小丑魚把海葵的觸手當作避風港。© 2014 CHRIS LEIDY and LEIDY IMAGES


誰的便便在海裡?吼!你的啦!

$
0
0
作者:Steven Katona(海洋健康指數執行董事)

※ 本文轉載自 海洋健康指數

我仍然記得我的高中同學阿當對我說:「Gay kocken offen yam!」──一句色彩豐富的意第緒俗語,直接翻譯是「去海裡大便啦!」,意思是「別再說了,這太荒謬了!」。

這句話其來有自,因為大部分海洋裡充滿了無數海洋生物便便,還有這世上60%住在海岸附近的人們所製造的便便。我們先從那些受歡迎的營養便便開始講起,這些是海洋生態系的食物來源。

聞起來像便便

Fargo是隻黑色拉布拉多犬,有著黑色濕潤鼻子。牠受過嗅聞訓練,可以協助英格蘭水族館的研究人員在2英里外找到露脊鯨的糞便。

新英格蘭水族館研究員羅莎琳德·羅蘭博士(Dr. Rosalind Roland)與正在指向正確鯨魚糞便方向的Fargo。

研究者用網子網住一團吸引Fargo注意力的樣品,看起來有點糊糊的帶著微紅或褐色,將送往實驗室中測量其中的生殖激素及腎上腺素,這可以告訴研究者鯨魚是否已經性成熟,以及雌鯨是否在懷孕期或哺乳中。鯨魚糞便提供有用的資訊,幫助研究者管理瀕危的露脊鯨、逆戟鯨和其他鯨魚,但它還有更為重要的功能。

從海洋陽光明媚的海水表層開始,鯨魚糞便滋養了整個遠洋食物網。海洋和陸地一樣,植物是食物網的根基。在光線充沛的淺層水域,紅樹林、海草、鹽沼植物和大型海藻蓬勃發展,但較深水域的植物必須想辦法讓自己停留在陽光能照射到的區域,它們利用油滴維持漂浮狀態,或利用鞭毛和帶刺的毛減緩下沉速度,食物網就從這些小型單細胞藻類(浮游植物)開始。

藉由太陽的能量和水中的氮、磷、鐵等養分,浮游植物迅速繁殖,形成主要的海洋生態系統基礎,提供食物給無數海洋生物幼體、橈足類、磷蝦、蝦、貽貝、蛤、扇貝、鳀魚及其他游牧魚類,還有一切捕食這些生物的動物。

看起來像雪

數十億動物的糞粒、加上蛻脫的外骨骼及生物屍體緩緩下沉。如果深度不太深,有的糞粒到達海底時幾乎完好無損,蠕蟲、海參和其他海底生物可能會吃掉那些碳和氮含量最高的糞粒。

隨著向下旅程的展開,細菌慢慢分解糞便,製造出將顆粒膠結成薄片狀的黏液。海洋探險家威廉·畢比(William Beebe)在1930年第一次潛入百慕達海域時,從「深海潛水球(Bathysphere)」窗口中看到這些碎片,形容這是「海洋雪」。

緩緩降落的海洋雪。

後來,瑞秋·卡森在《我們周圍的海洋》(1951)書中寫道,「當我想到深海海底......我看到的一直是從海上面漂下來穩定、不懈、向下沉降的材料,一片又一片層層疊疊...這是地球上見過最驚人的『降雪』」。這種遍佈全海洋的「降雪」也被稱為「生物泵」,因為這是食物到達深海動物和海底群聚中的主要方式。

但隨著海洋雪沈降,透光帶以下快速增長的浮游生物,也迅速的消耗海洋雪中的養分。究竟是什麼神秘力量讓這個系統為持續運作?

這個問題在沿岸地區比較不那麼迫切,因為來自陸地的徑流帶來受侵蝕土壤、腐爛動植物和農業用肥料中以及下水道和污水處理廠(容後詳述)排放的營養物質。此外,在淺層水域中,風和洋流會將營養豐富的水往上帶入透光帶。

但在離岸水域,養份往往供不應求,僅能仰賴洋流湧升、細菌固定的氮或由大氣和陸地吹來的風中飄落下的塵土。只有非常強烈的暴風能擾動冰冷、厚重且富涵營養的深層海水,使之混合進溫暖的表層水域當中。

生命之泉 鯨魚便便泵

誰來維持遠洋海域的海洋雪?答案是:鯨魚糞便。

鯨魚常在透光帶有浮游植物生長的水域覓食。抹香鯨及喙鯨可能下潛1英里或更深以獵食魷魚和其他魚類。藉由鯨魚和其他深層潛水動物,例如海象和威德爾海豹在深海捕食但常在表層水域排洩的過程,成了為植物運輸養分的傳送門。喬‧羅門(Joe Roman)和詹姆斯·麥卡錫(James McCarthy)把這個過程命名為「鯨魚泵」。

鯨魚糞便使遠洋也能降下營養的海洋雪。

在緬因灣內,估計鯨魚和海豹的糞便每年可能提供了23,600噸的氮給浮游植物,超過所有的河流的加總,和來自陸地的氮來源總量大致相同,但是低於從大氣中沈降的氮量。

在南極,鯨魚糞便更顯重要。南極缺乏鐵質的表層水域,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長。磷蝦靠著吃這些微小的浮游植物蓄積鐵質並儲存在體內,用掉了整個透光帶近1/4的鐵質。

南極的一切生物都吃磷蝦,而鯨魚是主要的消費者。

每隻鯨魚一天可以吃掉好幾噸磷蝦,但是鯨魚會將大部分鐵質隨糞便排出,其中的鐵濃度高達周圍水域的1000萬倍。鯨魚,可能還有其他便便的主人們,如海豹、海獅和海鳥,藉由提供鐵質,滋養了整個生態系統。

在緬因灣和南極的研究指出,鯨魚泵對餵養初級生產者或完成鐵循環至關重要,然而這是在狩獵造成鯨魚族群數量下降,和工業時代的空氣污染提供了大量大氣中的氮之前。

不受歡迎的人類便便

近幾世紀的鯨魚數量正好與人口成反比,導致海洋中的鯨魚糞便變得少見,更多的是人類糞便。

舉例來說,南半球藍鯨的數量在上個世紀下降了99%,從約32萬7000隻下降到1180隻。

上世紀的南半球藍鯨數量下降了99%。

在此同時,人口總數卻已從1900年的16億飆升到超過70億,而且預計到2050年將達到90億。

人口數量從16億飆升到70億。

疾病會透過透過直接接觸糞便或受污染的水源散播。這些疾病包括了腸胃炎、傷寒、副傷寒、沙門氏菌感染、霍亂、腦膜炎、肝炎、腦炎、痢疾、阿米巴痢疾、賈第蟲病和如蛔蟲一類的寄生蟲感染。

在大部分的人類歷史中,由於人類社群如此之小,糞便只是討人厭東西,有時候帶來區域性地疾病或寄生蟲,但同時也提供作物肥料。但隨著人口增加,糞便帶來的髒污、臭味和疾病也隨之增加,更多糞便進入水井、湖泊、溪流和河流當中,影響環境和人體健康。上個世紀人口爆炸性成長,遠遠超過了我們處理排泄物的能力。

沿海遷移人口的增加和快速城市化讓沿岸海洋棲地承受的壓力加劇。

舉例來說,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波士頓,直到1877年都未興建污水系統。1884年完工的系統只是將18個城鎮的污水收集起來,送到波士頓港的月亮島,然後隨著潮汐排出!

人類史上第一個處理糞便的污水處理廠建於1952年,但未經處理的污水仍持續排出直到1997年。而直到1995年,人們才停止將污泥傾倒進波士頓港的行為。

幾乎每天有上百萬加侖的二次處理廢水被排入海港。然而,和多數的「老」城市一樣,波士頓有個「合流式」下水道系統,收集污水和雨水。當雨量超過約1/2英寸時,污水流量就會超過處理廠極限。

直到今日,水量過多時,主流仍直接跳過處理廠,將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進海港。在世界各地的城市都有類似或更糟的故事,尤其那些比波士頓龐大古老的城市。

海洋中有多少人類糞便?

計算全球人類糞便總量很困難。依據每個人的性別、體型、飲食、排便頻率、健康狀態及其他因素,會排出不同的量。

大多數研究估計日排量約為3~8盎司,其中攝取大量纖維的人們排出的量較高。糞便含有50%至75%的水,其餘約有30%是細菌,30%是未消化的食物和纖維,10~20%的脂肪,10%的無機物質和幾個百分比的蛋白質。細菌是腸道微生物聚落的常態居民,能消化食物並在許多其他方面幫助我們。

假設每人每天排出5盎司糞便是由約1.25盎司的固體物質和3.75盎司的水所組成,用這個粗略均值計算,每日全球負擔將會是258,431公噸的固體和808,766公升的液體。當然,人們也會排尿,平均每天1~2公升(算是1.5公升好了),因此,還要加上近110億公升會被排放到環境中的液體(其他的估計看這裡)。

便便發生了什麼事?

世界上14%人口(超過10億人)完全沒有衛生設施,直接在戶外排便,這些情況主要集中在印度、印尼、中國、衣索比亞、巴基斯坦、奈及利亞,蘇丹、尼泊爾、巴西、尼日和和孟加拉。豬、狗和其他食腐動物可能會吃這些糞便,而蒼蠅會消耗剩下的。在人煙稀少的地區,患病個體的便溺可能會被沖入井、水潭、湖泊、溪流或河流中,將疾病傳播給這些地區飲用或接觸這些水的人。

沒有隔間的馬桶。圖片來源:ke jiun-yau

11%的人口使用著「待改善」的衛生設施,例如:「傾倒式沖水」(用戶自行倒水進去)廁所、沒有蹲板或坐墊的坑式廁所、便桶、或者便溺直接排入下方水域的廁所。另外11%的人口則是家裡沒有廁所,必須和2個以上家庭共用衛生設施或使用公共設施。而共用設施,並不計入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改善」數據當中。

最後,64%的人口得以使用「改良」的衛生設施,包括有專用管道連往污水處理系統的抽水馬桶、化糞池、沖往隔離坑式廁所的傾倒式沖水馬桶、通風改良的坑式廁所、還有以蹲板或坐墊覆蓋的坑式廁所或堆肥廁所。

分佈情形極不均勻,99%已開發國家的的人口擁有改良衛生設施,而發展中地區的人口只有52%這麼幸運。使用改良衛生設施的世界人口比例從1990年的49%增加到2012年的64%,但千禧年發展目標(7C)的75%覆蓋率看來仍不太可能在在2015年的目標日期前達到,因為還有25億人仍然缺乏這些設施。

污水怎麼處理?

改善衛生條件可以減少直接接觸糞便的機會,分離污水與飲用水,減少糞便散播疾病的機會,但並不一定利於環境。

未納入下水道系統之事業廢水放流口。圖片來源:環保署

改善衛生設施的最佳解決方案是,擁有專用管道連結到污水處理廠的抽水馬桶。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污水還是得排放出去,像波士頓這樣位於河流或海岸地區的城鎮,通常將這些處理過的污水排入河川或大海。

90%的污水成分是水,因為下水道收集了來自浴缸、淋浴、洗碗、沖馬桶和許多商業及工業用途而來的水,污水處理廠也被設計成可以應付這麼大量的污水。

污水處理系統排出的可能是未經處理(原始)的污水;大致過篩或經過沉澱的污水(一級處理);過篩並除去油脂且經細菌和其他微生物消化的污水(二級處理);或者是過篩、沉澱、消化過並經進一步處理去除氮和/或磷的污水(三級處理)。

三級處理利用細菌將氨轉換成無害的氮氣以去除氮;利用特殊細菌的生物蓄積能力或讓磷與鋁或鐵凝結後沉澱過濾以去除磷。三級處理也可以透過讓污水流過沼澤或蘆葦叢達成,裡面的植物會消耗污水中所含的養分。

釋放未處理的或僅做初級處理的污水會危害排水口附近的生物群聚,因為其中含有大量惡臭不堪的有機物質,會扼殺附近的海底並在細菌分解有機物質時消耗水中氧氣。這些污水中的病原體可能危害人類、經濟魚貝類及其他海洋生物。

初級處理可以氯化處理以殺死病原體,但氯氣會與大量的有機物反應形成可能有害的氯化碳氫化合物。

二級處理後的污水幾乎都經氯、臭氧或紫外線消毒,消滅了大多數微生物,但病毒仍能存活,且仍然包含了所有人類排出的營養物質,包括氮、磷、鐵和處理廠使用的其他元素。過多的營養物質促使藻類和浮游植物大量滋生,降低水質,堵塞漁民的漁網,衝擊漁業和海水養殖業,並助長赤潮發生。當植物死亡,細菌分解它們,耗盡水中溶解的氧,需要氧氣的海洋生物無法生存的「死區」便出現了。

三級處理保護了人類,因為它經過消毒去除病原體;同時也保護了環境,因為它移除了引起水質優養化和藻類過度生長的營養物質。然而,對於大多數處理廠來說,這個處理過程通常被認為太過昂貴。

在此同時,人類糞便問題成長遠比解決方案的發展快上許多,尤其是海洋。世界上有一半人口生活在距離海岸60公里內,而3/4的大城市位於海岸地區,全球15個超級城市中有11個位在海岸地區,每個都有超過1000萬的居民,未來10年內還會再增加數百萬市民。到了2025年全球預計將有35個超級城市。

人類的糞便並不是上述所有問題的唯一原因,因為污水中還含有丟棄的食物、寵物便溺和一些工業廢水。此外,農田的肥料和高密度養殖場污水與城市廢水匯流,這些都是造成許多河流與海洋交匯死區的肇因。要保持人類健康並恢復海洋健康有許多工作要做,但對於近海來說,解決人類糞便問題是最重要的一個。

救你一命的海洋藥房

$
0
0
作者:Dr. Steve Katona(海洋健康指數董事總經理);譯者:吳郁娟;審校:林育朱

※ 本文翻譯自 Ocean Health Index

亞洲中藥行的「乾貨」海馬。© Project Seahorse.

保育海洋的理由有很多,其中一項,或許是讓人類活得更健康。除了提供蛋白質營養來源、供給食物、市場產品、調節氣候、就業機會、娛樂與美學價值之外,長久以來,海洋生物也應用在醫治各種人類疾病。

亞洲與其他地區的民俗療法常利用海洋生物為藥材來源,例如:乾海綿、珊瑚、水母、蟹殼、牡蠣、烏賊「骨」、海參、海馬、海螺等軟體動物製成藥粉、藥膏或藥水來治癒許多病狀。即使這些療法行之有年,但是療效還沒有獲得西方科學方法的證實或記載。

印尼海域的繽紛珊瑚礁。 ©Burt Jones and Maurine Shimlock.一些傳統療法必須使用到大量的動物個體。每年約2000萬隻海馬(約50噸)撈捕用於治療腎臟病、循環系統疾病和提升男性雄風等相關病症。

在目前約48種海馬中,其中23種以「乾貨」形式當作中藥販售、30種在水族箱內以活體販售。如此大規模市場需求,使得海馬族群數量持續減少,而捕撈過程中利用不永續的底拖法,不僅每年殘殺百萬隻海馬,並且破壞其棲息地,使族群量逐漸衰減。更棘手的是,族群減少的規模因為缺乏資料而難以估計。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中,38種海馬名列其中,其中1種屬瀕危物種(EN,endangered)、10種為易危(VU,vulnerable)、26種列為數據缺乏(DD,data deficient),只有1個物種的數量較為穩定。

雖然中國、越南和澳洲等地已有人工繁殖海馬,提供活體樣本給水族館,但因為沒有產出「乾貨」,因此野生海馬的生存壓力沒有因此降低。

神奇海洋醫藥箱

回到本文主題,我們將聚焦在海洋對人類健康的貢獻,不僅增進醫療福祉並將低對海洋生物野外族群危害的新技術。這個巨大的海洋生物醫藥箱,會讓你大吃一驚!

海膽、海星讓我們見識了單一受精卵形成胚胎的發育過程;鯊魚、魟魚、龍蝦和螃蟹幫助科學家探究腎臟如何運作;烏賊和龍蝦幫我們了解神經電傳導過程;鱟和魟在人類視覺研究上貢獻良多。

加勒比海海綿 © Sven Zea, www.spongeguide.org附著在蜂海綿(Haliclona sp. )上的軟體動物© Nick Hobgood

而這些生物對人類生理學研究的貢獻只是個開端。從海洋動植物、蕈類和菌類身上研發出來的抗生素、抗病原體、麻醉藥、黏劑、海洋基因產品都已應用於治療人類疾病,諸如癌症、白血病、囊胞纖維症、心臟疾病、外傷感染等。而科學家至少已從4,800物種提煉出18,000種產品。

何以海洋生物 醫學貢獻卓越

無數生物棲息於海洋,每個物種都擁有高度基因多樣性用以創造求生配備或各種特殊用途的化學基質。這些化合物可能用於防衛或侵略:競爭著床空間、防止附著生物的過度生長、嚇退敵人和癱瘓或殺死獵物;或是互相傳遞溝通資訊用的化合物:辨識身份辨識用(不論是同、異種間)、健康或生殖狀態以尋求潛在配偶。

這些特殊化合物帶著不尋常的特質,其生物研究或藥物研究的潛力,吸引了藥物研發者的興趣。

維多利亞多管水母(Aequorea aequorea)©Wikimedia Creative Commons由水母體內研發出的綠螢光蛋白(GFP),像我們揭示了老鼠大腦灰質層內神經細胞的結構。©Wikimedia Creative Commons

新藥潛力點:珊瑚礁、紅樹林

就在那些高度生物多樣性的海域!例如珊瑚礁、紅樹林、海底火山或其他生物相豐富的群落,這些地方物種繁多,最可能藏著人類感興趣的化合物。比方說,海綿、珊瑚、被囊動物等,這類固著生物,因其族群數量大、易於採樣、種類多,且自我防衛方式通常是藉由化學機制。

而且,這些生物體內常有大量的共生菌,或許也蘊藏著有用的化合物。另外,在極端環境的海域,像是海底熱泉、北極也可能發現驚人的生物相,儘管取樣非常困難,後續成果可應用於人類醫學或許更為顯著。

紅海鞭,攝於巴布亞紐幾內亞。©Gapowell

傷害海洋的日常生活:萬里國聖埔淨灘分析

$
0
0
作者:林育朱、陳姿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專案執行)

海洋廢棄物造成海洋生物死亡的情況時有所聞,而近期公視拍攝〈西表島故事:垃圾與山貓〉,發現居然連陸上生物──山貓,都遭到海廢所害。海洋廢棄物遍布西表島上,山貓無聲的暗殺步伐,因為海廢塑膠發出聲響,捕獵失利的山貓甚至養不活自己的小孩。海廢影響範圍之廣、之遠,已經無人可以置身事外。

為了更加瞭解海洋廢棄物的組成、來源等,並且能夠適時向政府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以下簡稱本會)自2013年6月起選定了新北市萬里國聖埔沙灘作為長期監測和淨灘的地點。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定期在國聖埔淨灘。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海廢哪裡來?樣區來解答

新北市萬里國聖埔沙灘範圍自核二廠出水口至員潭溪出海口,長度約為2.5公里,本會定期在此淨灘,在每月最後一個星期六邀請民眾一同守護海洋。為了分析垃圾來源,在靠近員潭溪出海口的沙灘和距離出海口200公尺以上的沙灘區域,分別劃設5×5平方公尺的監測樣區並且以抽樣的方式做垃圾分析。許多民眾利用假日到沙灘遊憩,進行衝浪、釣魚等戶外活動,對沙灘上的遊客或居民來說,就像一場實境環境教育。

近河口與沙灘監測樣區位置示意圖。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海廢樣區監測方式為,撿拾監測樣區內「所有」的海洋廢棄物,包括細碎的塑膠屑在內,都一一撿拾並秤重,後再依照ICC(國際淨灘行動, 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的海洋廢棄物監測表格分類記錄。

2014年進行了12次海洋廢棄物監測,兩個樣區合計50平方公尺,歷次清出的海洋廢棄共計83.95公斤,4,290個。

比較兩個樣區,不論重量或個數,近河口樣區都較沙灘樣區高出一倍。近河口樣區每月平均重量為5.55公斤,沙灘樣區則是2.29公斤;近河口樣區垃圾數量平均為277個;沙灘樣區則是124.3個。而距離河口遠近決定了河流影響的比重強弱,由此推測國聖埔沙灘上的垃圾或多或少受到鄰近員潭溪影響。

降雨增加河川流量,是否也增加河川攜帶垃圾的能量?最靠近員潭溪的雨量測站為竹子湖測站,比對竹子湖測站每月累積降雨量和兩個樣區數量的走勢圖,降雨量和沙灘樣區趨勢較不明顯,而和近河口樣區可看出走勢略微相符,然而因為氣象局測站離國聖埔沙灘最近的僅有竹子湖測站可供參考,且下雨天數、下雨時間等諸多因素影響,因此每月降雨量反映到近河口垃圾數量上會略有時間差或無法完全符合。

竹子湖測站每月累積降雨量和兩個樣區數量的走勢圖。製圖:林育朱

哪來那麼多菸蒂?

分類後依各種垃圾數量做排行,兩個樣區排行前十的垃圾略有不同,和2014年全台灣的前十名品項也不一致。在國聖埔沙灘兩個樣區的數量最多的皆為煙蒂,2014年全年總量高達693個。

菸蒂海龜。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這極有可能是因為,吸煙者普遍誤會煙蒂是可分解的垃圾,且因為它體積小,吸煙者常將煙蒂丟進下水道或河流,順著逕流被帶到海邊,而國聖埔沙灘正是員潭溪出海口,推測許多煙蒂即是順著員潭溪而下。

此外,國聖埔沙灘排名前十的品項內,有漁船防撞碰墊、和漁業用浮筒及浮球 (保麗龍材質和塑膠材質),卻不在2014年台灣ICC總和前十名之列。

 

※ 海廢垃圾排行榜,什麼垃圾最多?製表:林育朱

名次

近河口樣區

沙灘樣區

2014台灣ICC

1

煙蒂

煙蒂

紙袋與塑膠袋

2

免洗餐具

紙袋與塑膠袋

吸管、攪拌棒及封套

3

食品包裝

瓶蓋

瓶蓋

4

吸管、攪拌棒及封套

食品包裝

玻璃飲料瓶

5

瓶蓋

吸管、攪拌棒及封套

免洗餐具

6

紙袋與塑膠袋

免洗餐具

煙蒂

7

漁船防撞碰墊
(橡膠、保麗龍)

外帶飲料杯、杯蓋

衣服、鞋子、手套

8

漁業用浮筒、浮球
(保麗龍)

漁業用浮筒、浮球
(保麗龍)

外帶飲料杯、杯蓋

9

玩具

漁船防撞碰墊
(橡膠、保麗龍)

塑膠飲料瓶

10

玻璃飲料瓶

漁業用浮筒、浮球
(塑膠)

保特瓶

表層海流流速模擬圖。圖片擷自: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漁船碰墊和浮球體積龐大,再者我們常在浮球上面發現附著生物的痕跡(包含鵝頸藤壺、牡蠣、珊瑚幼苗等),推測這些垃圾多半已在海上歷經一段時間的漂流、最後擱淺岸上所致。

而從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所提供表層海流流速模擬圖看來,國聖埔沙灘旁海面流速、流向,在每天不同時刻都有所變化,海流情況複雜,且沙灘上也常發現上有他國字樣(例如:韓國、日本、中國)的物品,例如:農藥罐、殺蟲劑、小藥瓶等,許多跡象都顯示著此地的許多海洋廢棄物來源並不是在當地產生的垃圾,而是由海流帶來。

再仔細比較前五大宗廢棄物,可以發現垃圾來源主要是「生活垃圾與遊憩行為」,而且近河口樣區生活垃圾比例達48%,沙灘樣區則約39%,推測生活垃圾的來源可能是來自員潭溪,近河口樣區才會有如此高比例的生活垃圾。

除「生活垃圾和遊憩行為」外,另一垃圾的組成主要原因為「抽煙與檳榔和其他廢棄物」,而這兩類組成比例,沙灘樣區都高於近河口樣區。

異國垃圾,另類的瓶中信,內為中國某食品包裝。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來自韓國的殺蟲劑。圖片來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鵝頸藤壺附生在廢棄藥罐。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推測因為近河口樣區的大量的「生活垃圾和遊憩行為」垃圾稀釋了「吸煙與檳榔行為、其他廢棄物」所佔的比例,況且煙蒂重量較輕,順流而下後可能漂行較遠,才使得沙灘樣區的菸蒂比例上看來較多。

而檢視月份之間的差異(因1、2月份資料逸失,故忽略不計),再加上降雨量之間的比較,有趣的是「生活垃圾和遊憩行為」和其他廢棄物的走勢相當一致,或許暗示「生活垃圾與遊憩行為」和其他廢棄物的來源一致或是受到同樣的因素影響?而這兩者和降雨量之間的關係則不是很明顯。

而其他廢棄物中的塑膠碎片和保麗龍碎片,隨著不同月份,也呈現相當不同的趨勢。
五大垃圾比例。製圖:林育朱
 
廢棄物與降雨趨勢。製圖:林育朱
 
保麗龍與塑膠碎片趨勢。製圖:林育朱

在生活製造 在海邊撿到

總括來說,2014年國聖埔近河口樣區和沙灘樣區海洋廢棄物的數量與組成有以下3個現象:(1)「生活垃圾與遊憩行為」產生的垃圾佔大多數;(2)鄰近員潭溪對於垃圾組成有所影響,距離河口遠近決定河流影響強弱;(3)另一垃圾主要來源可能是由海流帶來。

根據監測結果顯示,近河口樣區的垃圾組成中「生活垃圾與遊憩行為」類占多數且垃圾數量都較沙灘樣區高出一倍,說明即使不在海邊活動,人們所產生的廢棄物亦會透過逕流進入海洋。串聯陸地海洋的河川溪流確實是生活廢棄物進入海洋的一項途徑,打破大眾普遍認為海灘垃圾就是海灘遊客製造的刻板印象。在看不到海洋的日常生活,生活垃圾正一點一滴地進入大海。

透過定期和固定樣區的海洋廢棄物監測,我們發現即使在同片沙灘的不同區位,海洋廢棄物的數量和組成比例便有差別,更遑論在台灣各地海岸其海洋廢棄物來源亦有所不同,要解決各地的問題,需先清楚廢棄物的來源,才能對症下藥。

此外,國聖埔沙灘垃圾有許多是由海流所帶來,也顯示海洋廢棄物議題確實已是跨國、甚至跨區域的問題。不論身處何方,從日常生活中就開始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是極為重要的課題。

既然我們與海的距離其實不如想像般的遙遠,一個不經意的行為均有可能影響到海洋,那我們可以怎麼做?

  • 妥善處理廢棄物

正確的處理廢棄物,將垃圾確實清理、投入垃圾桶。參考各地的資源回收標準,使回收廢棄物品項可資源再生。

但是,即使民眾普遍已經知道並執行垃圾不落地、資源回收等避免垃圾直接傷害環境,可是從國聖埔海洋廢棄物監測的結果看來,這可能還是不足的。還是會有廢棄物從處理過程散逸至環境中,因此我們需要從更前端的環節著手。

  • 垃圾源頭減量

購物時仔細分辨究竟是「需要」或是「須要」,並且也將物品淘汰後對環境的影響也考慮進去。不選擇過度包裝的商品。拒絕使用一次性的拋棄式物品,尋找可替代的物品使用。

一個人的力量或許很渺小、影響範圍有限,但可以集合眾人的力量一起改變大環境。2014年,我們有將近7,000名的志工投入淨灘以及海洋廢棄物監測,邀請您一起來加入。

  • 支持環境代理人,參與淨灘行動

以實際行動支持信任的環保團體,參與環境守護行動,並加以推廣。海客任務─國聖埔海灘淨灘行動:http://www.e-info.org.tw/zh-hant/working-holiday/event/2249

漁業如何永續? 從漁業管理、海洋保護區到責任漁業

$
0
0
作者:徐承堉(臺灣責任海鮮指標(RFI)及湧升海洋公司創辦人)

漁業捕撈不是今天漁源枯竭的唯一原因,卻可能是受影響最直接的產業!

無主的資源叫做「公共財」,1968年學者[1]就指出公共財的下場就是悲劇;在討論公共財時,漁業資源可能是最常用來當作說明的例子!可惜如今在台灣大多數人仍然視海中的魚為公共財,加上台灣漁業管理制度的落後,即使台灣海洋生態豐度及多樣性是世界一流,然而現在台灣海洋資源卻是世界220個專屬經濟水域(EEZ[2])中的最後段(海洋健康指標中排行第199名[3])!要避免台灣的海洋資源成為悲劇就要加以管理,漁業管理在許多國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卻不是無法可管的。

曾經是漁產豐富的婆娑之島,如今將面臨無魚可抓的窘境。圖片攝影:牧鄉

漁業管理有4步

根據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在fishwatch網站[4]提供的建議,漁業管理有以下步驟︰

  1. 建立科學基礎 - 取得正確的數字及認識生態
  2. 管理辦法 – 依據科學基礎建立管理辦法(投入管理/產出管理/配額管理 )
  3. 落實管理
  4. 回到第一步 – 依管理結果修正

漁業管理類型有3類

目前的漁業管理類型主要分為3大類:

一、投入管理

針對漁撈努力量進行限制:包括船筏數量,漁具限制(如漁網、漁鈎的種類、數量及規格 ),限制作業時間(如禁漁期 )、限制作業海域(如禁漁區 ),限制漁民人數 (如禁用外籍移工 )…等。

二、產出管理

針對漁獲量進行限制,包括魚種限制(如禁/限捕撈魚種 )、產量限制(如總量管制 )、體型限制(如體長體重 )、性別限制(如開花母蟹 )、混獲管理(超過一定比例就要停止作業 )、拋棄管理(如鯊魚鰭不離身 )…等。

三、配額管理

將可捕撈的總量分配給漁業人員,由他們自行決定最佳作業時間,管理對象分成︰以船隻為管理對象,如東港櫻花蝦產銷班;以漁民為管理對象,如遠洋漁業的鮪魚配額;甚至是可以交易的配額(ITQ[5]),如澳洲的黑鮪捕撈配額,或是保障弱勢的社區配額(CDQ[6]),如姑婆嶼紫菜採摘配額。

由於漁業管理的是動態的自然資源,因此很少可以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完全有效,幾乎所有有效的管理計畫都會需要同時由多種不同類型的管理辦法組成,而且這些管理計畫都需要常態性地依資源狀況調整,所以需要很高的維護費用,更重要的是當國家要把資源分配給個人時,分配的公平性是最受挑戰的!

配額分配的依據是什麼?

配額管理可以避免所有的人在同一時間一窩蜂地捕撈相同的魚類,造成經濟價值的減損。但是如何公平地分配配額?目前分配的原則由對資源依賴程度來決定。比方說在阿拉斯加的原住民就有最優先的鮭魚捕撈權利,因為這不但是他們文化中必要的食物,也可能是他們冬天唯一的食物。另外漁業生產者依賴這個漁業生活的程度也是重要的分配依據,而這一點經常就需要以漁獲的記錄作為佐証。因此我們也鼓勵台灣沿近海作業的漁民落實漁獲申報,這對未來取得配額的分配很有幫助!

這也是這2年來雖然黑鮪的捕撈很受爭議,但是政府仍然放任近海漁民在北太平洋盡量捕撈黑鮪的重要因素;因為北太平洋是目前世界唯一未公告黑鮪捕撈配額的區域,而這個黑鮪配額管理也即將要完成科學調查,並且進行國際的捕撈配額分配。世界各國都希望利用這幾年的捕獲量來爭取未來較多的捕撈配額!這對黑鮪魚來說或許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

漁業資源銀行 海洋保護區(MPAs[7]

由於漁業管理需要大量的時間及金錢來建立及維持,因此在資源管理上海洋保護區的設立相對有效。海洋保護區必需設置在可以有效管理的海域,通常設置在海洋生物的繁殖區有最好的效果,而且範圍越大效果越佳!海洋保護區為什麼是成本最低的?因為不需要有額外的投入費用,讓大自然這個萬物之母來照顧萬物,所以不只是幾個物種的保育,更是整個生態系的保育!

海洋保護區的成效不只是針對保護區的範圍內而已,由於海洋生物有移動的能力,因此海洋保護區會產生資源外溢效果,就好像存了一筆基金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孳息。一個資源生長力最高的海域也是一個海洋保護區最佳的場所,而這經常位於海洋與陸地交接的潮間帶及大陸棚區域。目前台灣的國家公園就類似這樣的觀念,但是我們現有的海洋保護區數量及對保護區的管理仍然不足[8]

台灣在海洋永續利用上仍有許多急迫且重要的工作要進行,海洋的永續利用是環境、消費者及生產者共同的最大長期利益,但是這是一件很漫長而複雜的工作,需要全體公民共同努力,也因此聯合國提出一個由所有人共同參與的「責任漁業制[9]」,作為達到這個目標的行動依據。一個健康的海洋將是我們可以留給後代的最佳資產!

註:
[1] Hardin(1968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2] exclusive economic zone,專屬經濟水域,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正式認可
[3]http://www.oceanhealthindex.org/Countries/Taiwan
[4]http://www.fishwatch.gov/wild_seafood/managing_fisheries.htm
[5] Individual Transferable Quota
[6] Community Develop Quota
[7] Marine Protected Areas
[8]全球劃設海洋保護區 臺灣應如何見賢思齊
[9] 漁業責任制

掌握生死輪迴 看不見觸不到的海洋小小兵

$
0
0
作者:Steve Katona(海洋健康指數董事總經理);翻譯:江佳芸 ;審校:蔡麗伶

5月下旬的傍晚,微小生命的奧妙氣息瀰漫在空氣中,我蹓著狗兒Sam,心中不斷想著物種的奇妙。

對我來說,空氣中的清香彷彿訴說著紫丁香、鈴蘭與野櫻桃的繽紛燦爛;而對Sam而言,牠或許不會注意到這些香氣,但牠對鹿、狐狸、水獺、郊狼、草原田鼠以及狗兒的氣味卻會非常敏感。

接著我們來到池塘邊,聲音成了主角。林蛙在春天裡撕心裂肺的鳴放,多麽震撼人心。牛蛙呱呱的聲響伴隨著神秘的嘶吼劃破了喧囂。稍後,我從手機裡當地自然學家錄製的聲音,確認了牠是梭魚青蛙。

而聲音今晚並非一枝獨秀。空氣中數不清的微粒隨著的微風,在我的頭燈下紛紛起舞。空氣中有些潮濕,卻非是霧氣,天空是乾淨的而且星光燦爛。噢不!空氣中其實充滿了某種生命!這些微小的點點是什麼?一些夠大的顆粒可能是蚊蚋、蒼蠅或飛蛾,但其他的呢?是更細小的昆蟲?孢子?花粉?蟲子的排泄物?還是樹木葉梢滲下的水珠?要辨認這些小顆粒是可能的,但這對我來說是個挑戰,而現在我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做這些事

落入海洋的銀河

記得在我事業初期的某個夜晚,我在馬薩諸塞(Massachusetts)的木洞(Woods Hole)游泳,我的潛水燈在水中照亮了一些相似的微小顆粒。當我把潛水燈關閉,許許多多的微粒一明一滅地發光,這一幕就像一整片銀河系,無論我移動到哪,都充滿著閃亮的光點。於是,我決定要找出這些小顆粒的身份。我和學校同事Mahlon Kelly花了整個暑假分離個別細胞,並測試它們是否具生物發光性,然後試圖繪出並辨認出這些顆粒。

在那時,我清楚瞭解到,即便珊瑚礁、魚、鯨魚、海豚、鯊魚、海龜、北極熊以及企鵝等大型動物常常搶盡風頭,海洋中仍充滿了數不盡的生物、非生物的小點點,它們通常美麗而有趣,並且比我們囿於它們微小體型的想像更為重要。

「浮游生物」指的是任何在水中飄移或浮游的生物,僅具有侷限的水平移動能力(儘管許多物種時常進行每日或季節性垂直遷移)。體型較大的海洋浮游生物包括數以萬計種類的動物,分屬16門單細胞或多細胞動物,以及估計約有3,444~4,375種的單細胞浮游藻類。牠們的體型從直徑1公尺的水母到直徑2微米都有。

橈足類及其他海洋浮游生物。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NMFS )顯微鏡下的海洋矽藻。圖片來源: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

細網目的網具可以捕捉到大型的動物和植物浮游生物,不過較脆弱的物種,例如水母和其他類水母(膠狀)的物種可能在捕捉的過程中會被撕裂。此外,所有被網捕捉到的生物會混雜在一起,因此物種之間的空間關係會被掩蓋。

探尋海洋小小兵

聲音和光線可用來分析浮游生物和微生物間的空間關係,並且是侵入性最小的方式。電子魚探器上的聲束(或聲納)就可以找到浮游生物的位置,例如磷蝦或橈足類,如果用更高的頻率,甚至可以找到更小的生物。

木洞海洋研究所的拖曳機BIOMAPPER II可以透過10束聲納、浮游生物影像紀錄器大面積地抽樣、計數和辨識浮游生物(包含浮游植物),並且可以測量海水溫度、鹽度、溶氧、葉綠素和光度。雷射全像攝影可以辨識出大型浮游生物,並在不干擾牠們的情況下以3D空間視覺化其位置,不過這個方法較昂貴、技術上也較困難,且無法顯示出海洋中最小的生命單位。

微生物物種(細菌和病毒)的數量才剛剛被知曉。海洋微生物國際普查出的結果發現一公升的海水中含有38,000種細菌,不過目前為止,還沒有不同海域微生物物種的研究。

雖然深海和海底沈積物中的病毒無法充分採樣,但目前正在進行的一項病毒清單調查估計,可能有高達10,000種不同的病毒存在海洋中。

要捕捉到這樣的小顆粒是非常困難的事,大多數細菌和幾乎所有的病毒都可以通過最細密的網目,只能用孔隙只有幾奈米大小的過濾器捕捉。過濾以後,其中一些可以使用電子顯微鏡觀察,不過就算如此,科技也無法捕捉到所有東西。

Sutter(2007)則提供了另一種方法,即是使用用流式細胞儀。先將水倒入儀器中,水流過電場時,使用雷射光照射。根據微粒的大小、形狀和位置,不同的顆粒會發出螢光並以不同的方式干擾電場,如此讓機器能夠累積計算出不同型態的粒子,其中有一些微粒也可以透過視覺分析來鑑定。

一些海洋細菌,每個大約1微米長。圖片來源:NOAA

不容或缺的微小存在

首先,在海洋中有非常多微小的生物,遠超過任何人想像的多,而它們顯然對生態系具有龐大的重要性。這些微生物中最大的為原生生物(纖毛蟲、變形蟲和其他單細胞生物),大小範圍從1微米至200毫米;其次為細菌,包含那些需要以二氧化碳碳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如藍綠菌),通常大小約為1微米;體型最小的則是病毒,大約0.2微米(200奈米)。

全部加總起來,這些微生物包辦了海洋中90%的生物碳。而藍綠菌透過光合作用固定的碳比海洋浮游植物更多(藍綠菌一年為260~700億噸;海洋浮游植物一年493億噸)(Wihelm和Suttle,1999)。另外,除了為食物網奠基,大氣中約一半的氧氣也是由這些微生物所製造。

生死輪迴 病毒國度

在1公升的海水中,約有10億至100億個病毒,是細菌的10倍左右,它們的組成有94%是核酸,稱它們是海洋中數量最多的生物實至名歸!它們數量眾多,但因為它們太微小了,所以只佔了5%的海洋生物量,不過,這樣的重量已經相當於7500萬隻藍鯨的重量(Zimmer 2011)!同樣令人吃驚的是,如果把海洋中所有的病毒連成一條線,這條線可以延伸到和地球距離最近的60個銀河系,相當於600萬光年左右的距離!

細菌的數量雖然不若病毒多,重量卻比病毒多了20倍左右,約相當於15億隻藍鯨重,佔了海洋生物量的90%。你曾經想過海洋中的細菌總重居然比其他海洋生物的加總來得更重嗎?

這些海洋病毒通常只能透過感染和殺死浮游植物、動物、原生生物、細菌和其他高等生物來繁殖。它們通常會附著在宿主的細胞膜上,把它們的DNA(或RNA)注入到宿主細胞,把自己的DNA鑲嵌到宿主DNA中。之後它們會進行新陳代謝製造出新的病毒;或者它們會在激發活性之前潛藏在宿主的DNA中一段時間。病毒的感染除了製造出新病毒,它也會改變宿主的代謝系統,例如:加速光合作用和固碳作用的速率。當一個病毒殺死它的宿主時,數十個新病毒和細胞內容物會被釋出,提供當地微生物族群碳、氮、磷或鐵等微量元素。病毒加速細菌和浮游植物種族週期和營養循環的現象即為「病毒啟動現象」(Viral priming)。

這些到處都有的病毒可能是海洋中最忙碌的碳循環者,每年大約轉換了1500億噸的碳──超過任一時期海洋浮游生物所含有碳量的30倍(Suttle 2007)。而科學家是如何找到並計算這些肉眼幾乎看不到的小顆粒呢?

DNA助科學家一臂之力

一般常見的方法對於辨認海洋中最小且最未知的病毒完全無效。它們不像會開花的灌木和池塘中的青蛙,它們小到連製造出「可偵測」的氣味與聲音也無法。而一般典型的方法,像是以大小、形狀、行為、生物氣候、地理分佈來辨認,也受限於它們因為體積小所以無法直接在野外觀測或拍照,此外也缺乏博物館的標本來做比較。幸運的是,基因技術能夠辨識病毒。

DNA。圖片來源:Pixabay,CC0公共領域圖片

運用DNA辨識個體是十分常見的事。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犯罪節目都是這樣演出:節目開始,鏡頭帶到地板上已經死亡的被害人。警察對被害人拍照後,開始搜集犯罪者留下的線索──血液、頭髮和指紋,就像一世紀前的福爾摩斯所做的一樣。

近年來,採樣DNA也成為辨識物種的方式之一,主要的方法是透過比對兩個相關物種之間基因的差異性。另外透過驗證、量化基因的差異化,讓生命的演化過程除了奠基於傳統工具(胚胎學、形態學、生態學)外,得到了更為詳盡的資料。人類有98%的基因和黑猩猩是相近的,這點幾乎沒有人會反對,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海膽2萬3300個基因中,有超過7077的基因同樣能在人類身上找到,而且有超過70%的基因和人類是同源基因。

海洋遠征 塔拉科學考察隊

最近,DNA以及其他基因技術成為了一個新的方法來幫助科學家找尋那些因為體積太小而幾乎追蹤不到的生物。從2009年到2013年,塔拉科學考察隊的所有船員乘著36公尺長的縱帆船,遠征6萬2000海哩,帶回將近2萬8000個海洋中最小棲息者(小於2毫米)的樣本,包括浮游生物、原生生物、細菌和病毒。這場遠征有將近200位科學家、記者和藝術家參與,後續的結果刊登於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2015年5月22日的專題。

考察隊的科學家辨識出了5467種不同型態的病毒,其中只有39種是之前就已知的,而其他幾乎都是科學上的新發現。這些新發現的病毒僅是辨識出它們在DNA上特定片段的不同,因此尚不知道它們的大小、形狀或其他物理性質。而它們大部分也沒有特定的名稱,只能利用從DNA核甘酸鹼基對的序列排序和他們被發現的位置與深度作出敘述。

研究小組做出結論,海洋中存在很多病毒,它們隨著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潛在的宿主群演化,而洋流的流動會把他們帶向不同的區域,促成更一步的演化。

病毒的奧妙

什麼是病毒呢?是這些活著的DNA小片段嗎?病毒在生命的演化中扮演什麼角色?病毒是物種嗎?這些問題困擾著科學家和哲學家將近一個世紀。當我們對它們瞭解愈多,答案也就愈清楚了。如果你對這些微小、古老、無所不在且存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邊界的小顆粒感興趣,你可以閱讀Shannon and Greene (2013)Villarreal (2008) and Arnold (2014)。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微生物、病毒以及它們對生態系的重要性,還有許多文獻可供參考。

通常我們聽到細菌和病毒都是在醫院或新聞裡,當大規模的嚴重疾病(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萊姆病、伊波拉病毒,愛滋病或C型肝炎)爆發時。

類似的一些疾病,有的會嚴重影響陸上或海上的植物與動物,甚至有時會引起公眾注意,像是綠蠵龜的乳突瘤、珊瑚的黃帶和黑帶疾病,或是2013年冬季病毒造成美國東岸1,000多隻瓶鼻海豚死亡的疫情。

原生生物、細菌和病毒除了造成一些傷害外,較少被知道的是它們同時也具有讓生態系統繁盛的功能。它們並非刻意製造疾病,它們是在讓自己活命。然而,不論是透過機會主義或共演化,病毒和整個生態系統一同適應,往最終皆受益的方向,儘管可能其中會有底層生物死亡、腐爛和混亂。這有點像資本主義的「創造性破壞」,或許不是最佳的方式,且成本和效益分配不平均,但目前為止系統還能自主運行。

最後,珊瑚礁、魚、鯨魚、海豚、鯊魚、海龜、北極熊和企鵝;還有青蛙、花朵、鹿、狐狸、水獺、郊狼、田鼠和狗,都必須依賴著這些微小的參與者方能生存,而我們也是。

做個好人客 拜訪大海的注意事項

$
0
0
作者:Lily Huffman(海洋健康指標組織實習生);翻譯:林翊婷;審校:林育朱

美屬維京群島的聖約翰島大概是我在這世界上最喜愛的地方,它擁有美麗的海灘、讓人想到就垂涎三尺的餐廳以及絕佳的天氣,海洋的藍色變化無窮,從最深的海軍藍到最淺的青色,邀請你直接跳入海裡徜徉。

聖約翰的Trunk灣的俯看圖。攝影:Lily Huffman。圖片來源:海洋健康指數

在我們前往聖約翰島的進行家庭旅遊中,我們盡可能的遊遍所有沙灘,以體驗這個島所有的離岸礁石。聖約翰島許多礁區屬於裙礁,裙礁是珊瑚礁中最常見的種類,自海岸延伸而出並圍繞著島嶼。

在這些珊瑚礁浮潛就像是在珠寶盒裡游泳。水面反射陽光像鑽石般閃耀,魚群、海綿及珊瑚的豐富顏色看起來像是寶石,海綿佇立地像是翡翠、鸚哥魚腹部醒目的像紅寶石熠熠生輝,而隨浪擺動的海扇就像融化的紫水晶。

一切看來多麼完美,但事實並非如此。

大旋鰓蟲(Christmas-tree worms)躲藏在團塊珊瑚中。攝影:Lily Huffman。圖片來源:海洋健康指數

當海洋美景遇上觀光客

儘管你我在浮潛時小心翼翼、盡可能不去干擾珊瑚或其他生活於珊瑚礁的生物,其他人卻不見得會這麼做,無論是出自於不小心或是毫不關心。當你在觀察大旋鰓蟲(Christmas-tree worms)時看到其他遊客,站在珊瑚上或踢蹬珊瑚只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這是多麼的令人沮喪。甚或看到有人為了浮在水面上大力擺動蛙鞋揚起大量的沈積物,只為了不用回到岸上抹除面罩裡的霧氣。

人們並不喜歡討論加勒比海珊瑚礁的劣化、破碎化、珊瑚白化和每年回訪時觀察到逐年縮小的的珊瑚礁生態。

自1970年至今,超過50%的加勒比海珊瑚礁已經不見了。雖然有部分是源自於加勒比珊瑚礁的減少和氣候變遷,但主因還是因為觀光、過漁和汙染。

造成珊瑚礁破壞的因素有許多,包含海洋酸化、汙染和粗心的潛水者。攝影:Lily Huffman。圖片來源:海洋健康指數

觀光是把雙面刃

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在適當的發展下,觀光是很美好的。海岸和海洋觀光的其中一個好處就是它所產生的收益。80%的觀光業位於沿海地區,帶來大量工作機會和收入。總體來說,旅遊和觀光業約佔全球9.5%的國內生產總值和提供將近9.0%的就業人數。濱海觀光推動了對飯店、餐廳,以及所有其他和沙灘有關的租金收入,例如:毛巾和椅子、或潛水和浮潛設備。

觀光業不僅促進地方經濟,也協助生態保育。許多人透過浮潛或潛水,使他們得以和自然互動。觀看海龜的圖片或在水族館裡觀賞,和實際在海中欣賞野生的海龜是截然不同的經驗。和海洋生物有親近的互動鼓勵人們去保護環境,且做的遠比原本只是透過書本認識它們來的多。這也使得遊客有機會親眼目睹現在已經造成的環境損害。

海藻床上的綠蠵龜。攝影:Lily Huffman。圖片來源:海洋健康指數

雖然觀光帶來益處,但也有它危險之處。在珊瑚礁間悠游徜徉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只要每一個人盡最大努力不去打擾珊瑚或其他生物。但如上所述,實情並非如此。

游離沙灘以親近珊瑚礁很吸引人!然而,像在聖約翰這樣的地方,只有少數沙灘有明確的告示。在大多數沙灘最常見的告示牌,就是一兩個褪色的牌子要求人們不要踩踏珊瑚。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在這個地方浮潛,無論他們是否具備經驗。這和配備導覽的遊程中導遊提醒遊客注意他們的蛙鞋不要踢到珊瑚或不要待在淺水區不一樣。

因為缺少指示或是規範,粗心或是過度熱情的浮潛者、潛水人,最後還是揚起了泥沙或踢倒、破壞了珊瑚。這些傷害需要花許多時間復原,大型的團塊珊瑚一年只能成長0.5公分至2.5公分。枝狀珊瑚一年可以最多可以成長25公分,但它們相較團塊珊瑚更為脆弱,也更容易折損。短暫的破壞需要經過數年恢復。雖然這樣體驗和機會棒極了,但它帶來的傷害遠高於帶來的益處。

脆弱的枝狀珊瑚。攝影:Lily Huffman。圖片來源:海洋健康指數

除了遊客可能對野生物造成的直接傷害,觀光業的發展也帶來了海岸開發。其中海岸開發帶來主要的威脅就是加速侵蝕和沈積物。建造道路、旅館和其他建築物造成泥沙流入沿岸海域。這些泥沙最後沈降在珊瑚上,遮蓋住陽光,延緩其生長,甚至扼殺珊瑚的生命,而造成藻類過度生長。工程也可能摧毀紅樹林棲息地,一個最天然的泥沙過濾網,因而加遽了這些問題。

開發也可能導致汙染問題,若飯店、渡假村或是家庭的生活汙水沒有經過適當處理就排入沿岸海域。未經處理過的生活廢水除了帶來對人類有害的病原體,汙水也會提供過多營養鹽而危害海岸生態。營養鹽過多的將使藻類大量生長,當藻類死亡後,細菌為了分解藻類而消耗水中的氧氣,在部分案例裡甚至將溶氧消耗殆盡。沒有氧氣,大多數的海洋生物都無法存活。

橫衝直撞的船錨

除了粗心的遊客、基礎建設工程、未經適當處理的廢水,不小心謹慎的船舶也可能對棲地造成破壞。像聖約翰島這樣的地方對於船舶的停泊及定錨有嚴格的規定,規範了船舶停泊地點及定錨的程序,包含對不同大小的船舶的規範。(維京群島的停泊指示可參考這個網站。)

然而,雖然有這些規範、指示和可供錨泊的地方,船錨仍然對珊瑚礁及海床造成危害。疏忽或無知的船隻仍然將船停泊在不該停泊的地方,例如:停在海草床或是珊瑚礁石上。更糟的是,不當的定錨可能導致船錨拖過海床,而對海床加倍的損害。

海床上的鬚刷藻(ShavingBrushPlant)。攝影:Lily Huffman。圖片來源:海洋健康指數

2013年,一起因船錨拖曳損壞海床的戲劇性案例發生在特克斯和凱斯群島。超級遊艇白雲號未停泊在許可範圍。強風吹拂使得船錨拖過海床,大範圍的珊瑚礁遭到破壞。雖然白雲號遭到起訴和裁罰,但珊瑚礁將花費許多年才能恢復。有關這起事件的更多資訊可以在這裡找到。

海洋保育從教育做起

考量浮潛者及潛水者對珊瑚帶來的壓力,特別是熱門地區,「潛水者承載量」的概念於是誕生。這個想法與恢復力的觀念相似:珊瑚可以從中恢復和忍受施加在其上壓力的能力。當珊瑚礁承受超過了其承載量上限的遊客,環境將開始劣化。這個想法是源自一個於柏奈爾島(Bonaire)進行的研究,其指出有較多潛水者活動的地區珊瑚覆蓋率較低。如果在特定區域限制每天或是每年的潛水人數,將有助於減少遊客行為加諸於珊瑚礁上的壓力。

除了在熱門的珊瑚礁地點限制潛水人數,另外一個減少對珊瑚礁破壞的行動就是─教育。你不需要一個完整的大學課程來學習有關珊瑚礁的基本知識。遊客不太可能是為了破壞或是傷害它們而進入海洋。然而,人們卻很難了解應該小心地對待它們,尤其當珊瑚看起來很強健卻沒有人解釋它們其實很脆弱。有兩個行動方案可以幫助讓珊瑚礁更健康。第一是完善的標示。現在的聖約翰島(St. John),大部分預警避免破壞珊瑚和珊瑚礁的告示牌都已嚴重褪色,且一點都不吸引遊客的注意。讓標誌更加美觀以吸引遊客,並將它放置在遊客更可能看到的地方,使更多遊客可以稍作停留並好好閱覽。第二,當租用浮潛或是潛水器具時,潛店可以教授一些如何尊重及保護珊瑚的基本知識。

除了其負面影響外,海洋觀光對於沿海城市及社區是一個很有產值的產業。然而,這特殊的旅遊業只在海洋生態仍保持健全以及值得旅遊觀賞時,才具有價值。珊瑚礁的健全不只影響觀光業,也影響傳統漁業、民生及經濟、生物多樣性、天然化合物以及海岸保護。而且我認為,這些影響將長久持續影響該地方。十項健康海洋目標指標裡其中有七個,顯示了健全的海洋生態和人類福祉雖看似沒有關係,但實際上卻是相互連結的。珊瑚礁被危害及破壞不只不利於環境,也對你我、環境和經濟帶來不利後果。「一個健康的海洋才可於現在及將來,持續地為人們帶來利益。」

「一個健康的海洋才可於現在及將來,持續地為人們帶來利益。」攝影:Lily Huffman。圖片來源:海洋健康指數

 

最艱難的時代 你不能沒有的生命特質——韌性

$
0
0
作者:Dr. Steve Katona(海洋健康指標董事總經理);翻譯:鄭景文;審校:林育朱

「韌性」是個艱澀的詞彙,用來形容我們都熟知的特性:「反彈回去」。就如同英國樂團Chumbawamba所吟唱的:「我被擊倒,但我爬起來。你永遠不可能打倒我。」

“Pick yourself up…take a deep breath…dust yourself off and start all over again” 

「振作精神......深呼吸......拍拍身上灰塵重新來過」

無論你是否歌頌韌性,越深入探究韌性的本質,它就變得更有趣。更重要的是,韌性可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特質,也是唯一能讓我們渡過難關的特質。

我們希望你喜歡這篇對於韌性的簡介,我們會先宏觀地從全球尺度的社會和生態韌性、及其在海洋健康指數中的角色說起。在此之後,如果你還有興趣,我們會探討韌性如何發展。

定義韌性的定義

「韌性」是的定義由大量的詞彙和概念融合而成。韌性有許多不同面向的定義,以下是一些能適用於任何狀態的有用定義。

  • 承受壓力和災難的能力。一個系統在臨界值內能不斷改變調整的能力。(斯德哥爾摩大學斯德哥爾摩韌性研究中心)
  • 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甚至是顯著壓力來源時的適應過程。(斯德哥爾摩大學斯德哥爾摩韌性研究中心)
  • 無論是景觀、沿海區域或城市等系統面對改變以後還能繼續發展的能力。這意味著能夠抵禦金融危機等衝擊和干擾,或者能利用這樣的事件催化改變和創新。(斯德哥爾摩大學斯德哥爾摩韌性研究中心)
  • 一個系統在改變中吸收干擾並重組,從而維持基本上相同的功能、結構、特性和反饋的能力。 (http://www.resalliance.org/index.php/glossary
  • 社區韌性是其面對動盪變遷時,預測風險、控制影響範圍、並且能藉由生存、適應、進化、成長而復原的能力。(http://www.resilientus.org/wp-content/uploads/2013/08/definitions-of-community-resilience.pdf

不幸的是,測量韌性比定義它更難!

海洋健康指數中的韌性

海洋健康指數使用「韌性」來代表能降低「壓力」強度─會讓未來狀況變得更糟的因素─的因子。韌性能提高這十項人類永續利用海洋利益(Halpern et al. 2012)。

海洋能為人類永續提供利益的能力(Halpern et al. 2012)

指數採認三種韌性:生態,社會和體制。生態韌性存在於自然群落和生態系統當中,但往往不足以承受人類活動造成的壓力。因此,生態系的健康也取決於社會韌性和人類社會所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體制韌性。

為韌性評分

每個益處的得分會被拿來與永續參考點相比較。如下圖所示,得分是當前狀態(最新值)和未來可能狀態(未來5年中的可能變化)的平均值。未來可能狀態取決於過去5年內的趨勢以及壓力和韌性的平衡。

每個指標的得分介於0到100。(Halpern et al. 2012)

得分100分表示受評系統在這個指標上達成了預設目標(參考點),能永續提供所有指定利益,也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內繼續維持下去。 0分則意味著雖然有全球數據可供參考,但該國並未獲得在該指標下列出的任何利益,或雖然獲益但方式並不永續。

指數評估每個指標中幾個方面的韌性:(1)生態完整性評估受評物種們在特定地點的相對狀態,以及針對指標所建立的具體規範,包括法律和其他能解決生態壓力的制度措施。 (2)社會完整度描述了影響社群韌性的內部流程。

社會完整度隨國家而不同。一個國家的成功或不足會影響本國人民和其他國家的人民,所以本計畫加入了對社會方面韌性的評估。海洋健康指數利用全球治理指標(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WGI)來評估社會完整度。 WGI評估政府如何行使權力造福民眾,並考核言論自由與公民選擇政府的能力以間接評估環境品質;WGI也評估政治穩定度、暴力和恐怖主義的消弭、政府效率、法規品質、法治盛行程度,以及腐敗的程度。

WGI世界政府指數 圖片來源:World Governance Indicators

WGI得分為1表示社會完整度最好;0分則意味政府完全失靈,導致國家完全缺乏社會韌性。除了生計指標之外,全部六個WGI指標的綜合得分被用來在所有的海洋健康指數指標中評量社會韌性;生計指標僅使用了WGI的監控品質數據項目,因為此指標也另外使用了近似的全球競爭力指數以提升其餘WGI數據層面評估生計指標的能力。

本指數對特定指標也採用了其他對於韌性的綜合評估,包括旅行和旅遊競爭力指數(Travel and Tourism Competitive Index)和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指數(GCI),CGI評估了一個國家實現持續繁榮經濟的競爭力。

雖然韌性應該由其結果的有效性來進行判斷,這在全球層面上卻並不可行。因此,各國可透過簽訂保護生物多樣性或消除瀕危物種貿易等條約,以及能增進社會完整性的措施,而提前獲取額外積分。我們的假設是,這些有益行為和條件的影響,將能在接下來的幾年內隨著指標狀態及趨勢的得分增加而顯現出來。

投資韌性

雖然韌性其實應該由其結果的有效性來進行判斷,這在全球層面上卻並不可行。因此,各國可透過簽訂保護生物多樣性或消除瀕危物種貿易等條約,以及能增進社會完整性的措施,而提前獲取額外積分。我們的假設是,這些有益行為和條件的影響,將能在接下來的幾年內隨著指標狀態及趨勢的得分增加而顯現出來。

韌性無所不在

韌性簡直無處不在!即使是原子或更小的粒子都具有韌性。就算受到干擾,它們也能保留基本性質,只有在恆星、核子反應爐或粒子加速器中的極端溫度和壓力下相互碰撞才會產生變化。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它們到達了臨界的「引爆點」因此無法復原:它們被不可逆地轉化成為其他粒子或波動了。

韌性簡直無處不在!即使是原子或更小的粒子都具有韌性。就算受到干擾,它們也能保留基本性質,只有在恆星、核子反應爐或粒子加速器中的極端溫度和壓力下相互碰撞才會產生變化。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它們到達了臨界的「引爆點」因此無法復原:它們被不可逆地轉化成為其他粒子或波動了。

細胞的韌性

雖然或許不只是生物體才具有韌性,但是韌性對生物體卻不可或缺。從細胞到文明,韌性是生存的關鍵。即使是形式最簡單的生命─細菌、藍綠藻和其他單細胞生物,都是韌性的實驗室。每個細胞的基因體產生生存所需的結構和酵素。天擇確保了族群中永遠有最適合當前環境條件的細胞,但面臨下次改變時,其他伺機而動的細胞則可能更具適應力。「適能(fitness)」是一個有機體在某個特定環境下生存繁殖的能力;韌性則是其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因為大多數環境中很自然地存在著改變,微生物除非具有韌性,否則無法長時間的適應環境。

金黃色葡萄球菌。圖片來源:OceanIndex

關於「韌性」很重要一課來自人類皮膚和呼吸道中常見的一種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通常無害,但在我們自身韌性低落時這類的合適機會下可能趁機坐大,擴散並造成感染,小則造成輕微皮膚不適、大則能造成大腦、心臟或其他器官的致命感染。在適當條件下,細菌能產生酵素以凝結血液、破壞組織、不讓白血細胞摧毀它們。醫學和家禽肉品工業濫用抗生素已經篩選出對青黴素和其他常用抗生素有抗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更多可能導致致命感染的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告訴我們,韌性本身就是無關道德的。韌性對擁有它的個人或團體有利,但在宏觀架構下卻不見得是好事還是壞事。

細胞合作的韌性

單細胞生物的基因內含所有的適應性,包括能讓環境因素修適基因表現(「表徵遺傳學,epigenetics」)的潛力。相反的,多細胞生物體內的組織器官帶來新一層的韌性,增強了包括感測環境、做出決策、抵抗病原、爬行或游離危險和許多其他的能力。最能有效協調內部系統的個體,也最有可能在環境挑戰中生存並留下後代。

重要的另外一課也在此浮現。多細胞生物除了透過內部協調建構韌性之外,生物體內也可能有衝突產生。同一個能提升個體適應潛能的基因,可能甚至會為了展現自己的韌性而不顧主體所要付出的代價。一個促進癌細胞迅速分裂以形成腫瘤的突變基因,證明了自身的韌性卻損害了生物的其他部分。腫瘤細胞對化學療法產生抗性的能力也顯示出它自私的韌性。韌性在一個系統的不同層面─基因、細胞、生物體,群體、社會、國家乃至更大範圍─都有可能與其他層面的利益發生衝突。

長了腫瘤的海龜。圖片來源:Kell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Measurment (NIST)

群體韌性

人類或野生物種個體間遺傳和經驗的差異形成一個潛在韌性的集合體。群體間的韌性集合有所差異,所以面對環境變化的時候,有些群體可能適應得比其他群體更好。

例如,每個海洋物種都能耐受一定範圍的溫度、鹽度、壓力、或光照強度。這些耐受度的總和描述了物種的生態地位。每個物種中,個體自身的耐受性都略有不同,但幾乎沒有任何個體能擁有整個屬於該物種耐受度的範圍。不過,幾乎永遠都有些個體能更好地抵禦變化,只要變化不超出物種生態地位的界線,這些個體就能讓這個物種在未來繼續延續下去。因此,每個族群或物種的韌性隨著族群內個體韌性的範圍而增加,但不會超過物種的總耐受度。

生態系的韌性

你知道你就是一個具有韌性的生態系統嗎?我們每個人都含有約上百兆的微生物細胞在我們的腸道、陰道、口腔、鼻腔和皮膚上,是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以上。這些微生物幫助我們保持健康,牠們能抵禦病原體、幫助調節免疫系統、消化食物、並產生人類組織無法合成的維生素。類似的互惠關係大概也發生在所有的動物和植物當中。

生態系統中個體的數目和種類越多,越能得到有力的韌性。一般來說,有更多物種存在的生態系韌性也會增加,因為如果某物種凋零,另一物種可能有辦法取代凋零物種部分或全部的生態作用。

從國際太空站拍下的大堡礁。圖片來源:NASA

多樣的珊瑚。攝影:Toby Hudson。CC BY-SA 3.0

熱帶珊瑚礁有非常高的生物多樣性以及極度複雜的物種交互作用,有時被描述為「超生物體」;澳洲2000公里長的大堡礁就被稱為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體。

所有熱帶珊瑚都仰賴在它們組織中的共生藻而生存。藻類對溫度升高非常敏感,當海水溫度上升超過它們的溫度界線就會死亡或搬離珊瑚;但全球暖化卻使得海水溫度更頻繁的上升。這就是所謂的「白化」,因為沒有了共生藻的珊瑚是白色的。如果高溫持續不超過一個月,珊瑚通常可以恢復,因為藻類可以重新在珊瑚組織內生長。但如果白化時間持續得較長或較頻繁地發生,海草和其他有機物在珊瑚上附著,可能在珊瑚礁上過度生長,抑制珊瑚幼蟲著床和重新生長。健康的草食動物族群,特別是鸚哥魚,能啃食藻類,清出空間給珊瑚生長定居。數十個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珊瑚礁的韌性網路。

白化珊瑚。攝影:Toby Hudson。CC BY-SA 3.0

在今日世界裡,所有物種都相互關聯,包括珊瑚礁,也包括人類;抑或是人類存在造成的直接關連或者是由人類活動造成持續影響的間接關連。例如,一處珊瑚礁的生態環境,不僅仰賴系統內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同時也取決於人類造成的急遽的氣候變遷、漁業的直接與間接影響、棲地破壞型漁業(炸藥,氰化物)所造成的損害、以及糟糕林業措施和其他來源造成的污染及泥沙沈積所導致的水質惡化。

珊瑚礁對人為造成壓力的適應力非常有限。某些個體和物種相較其他比較能夠忍受環境的損害,但沒有任何自然韌性能減少這種壓力。人類採取的保護措施是珊瑚礁韌性最終且唯一的來源。人類通常不會只為了保護珊瑚礁的存在價值而採取這樣的行動,同時也是為了維護珊瑚礁帶給人類的利益,包括食物、水族館內的觀賞魚類、醫藥產品、旅遊等。因此從人類的角度來看,保護珊瑚礁是一種韌性的展現。

大腦讓你更韌性

大腦很有幫助!大腦促進了韌性。人類、黑猩猩、大猩猩、某些海豚和鯨魚、狼和其他具有進化大腦的動物,具有健全記憶力、智力、同情心、強烈母性和社會支持系統。在這些族群裡,個人經歷、心理因素、與其他個體的互動,互惠利他,利他主義還有其他高層次行為輔助了基因和生理影響個體─和群體本身─從挫折中復原的能力。

群體中的個體通常會在眾所理解的期望下透過各種方式相互幫助。

母親與子女、核心家庭、大家庭以及朋友間的強力連結,在人類或動物社會中都支持了所有個體,提高他們面對挑戰的應變能力;雖然支持的形式和強度可能隨著族群或文化間的差異而有不同。

鯨魚大家庭。攝影:Marilyn Dahlheim。圖片來源:NOAA

岡貝黑猩猩。攝影:Ikiwaner。GFDL 1.2

不相關的不同群體─包括人類、動物,有時候同時包括人類和動物─也可能透過一起相互援助、支持或反對其他團體或信念,而提高韌性。

韌性的許多面向在人類群體中可能有很大的差別。例如,傳統因紐特人社區歷來具有讓他們得以在北極生存的知識、社會制度和生理機能,這是地球上最具挑戰性的棲地之一。但因紐特人從來沒有接觸過西方疾病,對這些疾病也沒有抵抗力。和其他第一民族社會一樣,當來自俄國、美國或歐洲的捕鯨人,在1700年到1900年間帶來流感、肺結核、麻疹、猩紅熱和其他種種疾病,蔓延的流行病導致許多死亡,有時甚至毀滅了村莊內90%的人口。相反的,雖然西方人對疾病有免疫力,比起因紐特人,他們對北極圈氣候的適應能力卻低得多了。

韌性社會

隨著人類聚落和社會變得越來越巨大,新壓力迫使他們的公民發展出超越個人、團體、甚至是物種的新形態韌性。

非正式規範像是互惠(金科玉律 the golden rule)慢慢演變成行為的正式規範,從烏爾那姆(Ur-Nammu,公元前約2050年)的蘇美爾法典和巴比倫的漢摩拉比法典(Code of  Hammurabi,公元前約1750年)開始,後來還包括了孔子的哲學(公元前約500年),希伯來聖經(舊約),基督教聖經(新約),回教的古蘭經和許多較新的著作。

這樣的行為準則建立了有凝聚力的社會,宣告共同的期許,減少干擾,鼓勵人們互相幫助,建立了犯錯(謀殺,通姦,偷盜,撒謊等)的處罰,並鼓勵人們幫助其他不那麼幸運的同胞。隨著民族國家興起,法律法規也隨著穩定演變以滿足國家的需求。

韌性的物質表現也隨之出現,像是宗教崇拜、國防、交通、供水、衛生和其他許多方面的公共工程。

和基因、物種和個體一樣,韌性隨國家不同,而一國較強的社會韌性可能阻礙或危害另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可能展現出過人的社會韌性,開始對其他民族或國家造成恐怖結果的戰爭。同樣地,一國領導人可能在顯現出保留權力的強烈韌性的同時,使用武力、腐敗、造謠等手段剝奪國民的機會和基本權利。

地球的韌性

有什麼能支撐不受任何國家統轄地區的韌性呢?部落酋長、王子、國王和總統曾在歷史上簽署發動戰爭、管理貿易、或是取得資源的條約,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悲劇,才刺激了所有國家間首次嘗試的合作。國際聯盟成立於1920年,目的是推動裁軍、防止戰爭、提高集體安全,通過談判而非戰爭而解決爭端。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了國際聯盟的失敗,但1945年全世界決定再次嘗試而形成了聯合國(UN)。

聯合國。攝影:Basil D Soufi。CC BY-SA 3.0

聯合國的主要目標是防止新的世界大戰,但隨著時間推移,透過和平與安全、發展、人權、人道主義和國際法等眾多計畫,它已成為國際和地球韌性的核心。聯合國也負責組織條約簽訂,例如海洋法公約(UNCLOS)、生物多樣性公約(CBD)、以及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和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等計畫,旨在消除貧困飢餓、建立健康生活福祉、實現性別平等、賦權婦女與女童、確保水資源、衛生和能源的永續、減少不平等、改善氣候變遷、創造安全和有彈性的城市和聚落,並且永續利用海洋和陸地。雖然這些公約的簽署完全自願,大多數國家仍然決定參與,海洋健康指數也將這些行動列入計算韌性分數的考量中。

韌性是我們生存的保障

韌性是我們對抗巨變的唯一保障。我們的韌性建構於基因、經驗、直覺、與他人互動、同情、智力、記憶、意識、遠見、教育、合作與完善治理之上。這是我們創造健康永續社會並幫助與我們共享地球的野生物夥伴的唯一手段。

30年前,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 )和萊諾‧李奇(Lionel Richie)為韌性做出了動人的描述:「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這首歌被收錄在1985年美國援非演唱會專輯當中。

We are the world, we are the children
We are the ones who make a brighter day
So let’s start giving
There's a choice we're making
We're saving our own lives
Its true we'll make a better day
Just you and me

四海皆一家,我們都是神的子民
創造美好的未來要靠我們
所以,讓我們開始奉獻自己
我們正在做的抉擇
是在拯救自己的生命
我們真的可以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就靠你和我

三年後,在Man in the Mirror這首歌中,麥可·傑克遜說要建設更美好的一天要從鏡子裡的自己開始:

I'm starting with the man in the mirror
I'm asking him to change his ways
And no message could have been any clearer
If you want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and then make a change.

我要從鏡子中的人開始做起,
我要求他改變他的人生態度
這再也明白不過了
如果你想要讓這個世界變變得更美好
好好地檢視自己,然後開始改變

我們這個物種的韌性已經以極快的速度發展了數百萬年,但伴隨著Man in the Mirror這首歌的影像顯示我們仍有許多不足之處缺乏。這段影片錄製至今已經過了30年。我們應該更認真聆聽、更仔細觀看。就從現在開始行動!


「珠」連九族 淨膚柔珠的骯髒小祕密

$
0
0
作者: 孫偉孜(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瞎密?!連啤酒都被塑膠污染了!?

我們正活在「塑膠世代」當中,不僅人類生活已經離不開塑膠了,塑膠也正大舉入侵自然環境。在去年(2014)8月,德國一項針對當地品牌啤酒的研究報告指出,共有24種廠牌的啤酒都有來源不明的塑膠微粒污染*。目前還不知道這些微塑膠的來源,但八成與我們大量地使用塑膠有關。

另一則近來的新聞則是專家檢驗了中國15種不同品牌的鹽巴,發現裡面居然出現塑膠微粒!尤其是海鹽,塑膠微粒污染的狀況更加嚴重。而研究人員認為是因為現在海水遭塑膠污染已經太嚴重,以致於採取海水生產鹽巴時也不可避免。

鮮為人知的是,我們環境中的微塑膠,除了由大型塑膠裂解而來之外,還有一些企業「刻意地」製造小於1mm的「塑膠微粒」添加至商品中。

去角質產品裡的塑膠微粒。圖片來源:看守台灣協會

錯誤的商品設計

幾百年來,人類常使用海鹽、碎蛋殼、杏桃核果碎末等天然可分解成分作為去角質的材料。然而從4、50年前開始,塑膠微粒(microbeads)的出現,因為成本低廉,立即成了替代品,廣泛地取代了天然去角質成分。據看守台灣協會調查,目前台灣市面上販售強調「去角質」、「磨砂」與「深層清潔」的洗面乳與沐浴乳,有六、七成以上都含有塑膠微粒,而許多「柔珠洗面乳」裡所謂柔珠其實就是塑膠微粒。

這些微粒有95%以上是聚乙烯材質(polyethylene,PE),粒徑大小僅有10um~1mm,細微的程度,讓人以為在呼吸之間就會飄揚在空氣中。也因此,消費者使用後,柔珠將進入排水管,並一路通過污水處理系統而進入我們的河川與海洋。換句話說,這是種一經消費,便注定成為塑膠海洋廢棄物的產品。

試管清潔用品所含的塑膠微粒。圖片來源:看守台灣協會

塑膠微粒/淨膚柔珠的危害研究

許多國際期刊文獻都證實了塑膠微粒會吸附各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包括台灣半導體業必用的全氟化物*,以及菲、萘、γ-六氯環己烷、萘酚等神經毒殺蟲劑與多環芳香烴類,以及多氯聯苯,而聚乙烯(PE)吸附污染物的強度更大於其他類塑膠*。這些塑膠微粒可能在海洋中經由浮游生物的攝食,進入食物鏈,危及整個生態。

有研究人員已經發現浮游生物會誤食塑膠微粒*;此外,比利時研究發現養殖牡蠣體內含有塑膠微粒,估計常吃此類海鮮的歐洲人一年因此吃進11,000顆塑膠微粒*。根據生物放大效應理論,這些塑膠微粒在河川與海洋中吸附有機污染物後,將有極大可能透過食物鏈將這些有毒污染物累積至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人類—的體內,透過生物放大效應造成的危害比大型的塑膠垃圾還要嚴重。

試管清潔用品所含的塑膠微粒。圖片來源:看守台灣協會

禁用塑膠微粒的國際趨勢

荷蘭NGO塑膠濃湯基金會(Plastic Soup Foundation」)自2012年開始「打擊塑膠微粒」活動後,今年(2015)似乎是努力逐漸開花結果的一年—美國許多州與加拿大紛紛訂立禁用塑膠微粒的法令與期程,簡述如下:

  • 美國許多州,包括伊利諾州與加州在內,已經有八個州正式禁用塑膠微粒,其他州也正在跟進擬定相關禁用法令。
  • 加拿大政府也於2015年7月30日宣布將禁止塑膠微粒的使用,而該國最大的連鎖超商「Loblaw」更宣布在2018年之前,會將塑膠微粒從他們自有品牌產品中完全移除。
  • 歐洲各國由於隸屬於歐盟,必須待歐盟通過針對塑膠微粒的禁令。然而「打擊塑膠微粒(Beat the Microbeads)」此一全球性活動的創始者為荷蘭的塑膠濃湯基金會,而2016年將由荷蘭成為歐盟首席。塑膠濃湯基金會計畫主持人Jeroen Dagevos表示,荷蘭的環境保護部與奧斯陸-巴黎公約組織(Oslo/Paris convention,OSPAR)將於今年12月討論塑膠微粒之危害議題,並在明年開始積極推動歐盟的塑膠微粒相關對應政策與立法。

試管清潔用品所含的塑膠微粒。圖片來源:看守台灣協會

自詡有國際觀的台灣,態度消極

看守台灣協會在今年9月21日曾邀請食藥署、環保署的廢管處與水保處官員共同會商,討論塑膠微粒問題。

食藥署表示他們能限制的是化妝品中直接對人類健康有害的成分,但若其中含有污染環境的物質,只要廢管處限制其利用,食藥署便會從善如流加以管制;水保處官員也清楚地表示,我國的污水處理系統完全無法攔截這些塑膠微粒,更別說現今全台灣公共污水下水道普及率還不到40%;而廢管處代表則表示針對塑膠微粒目前「無法可管*」。

而且雖然國際上相關文獻和研究多如牛毛,也證實PE塑膠微粒會吸附各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進入食物鏈造成生態破壞,但是代表卻堅持缺乏在地研究證明塑膠微粒對環境人體有害。廢管處長吳盛忠在今年10月14日接受公視新聞採訪時依然表示「需要評估,目前對業者只能柔性勸導……若完成國內調查,台灣也會跟進*

自己海洋自己救  擦亮眼,做個負責任消費者

在政府不肯積極做為時,身為消費者,我們自身必須具有判斷能力。錯誤的商品設計使得消費者成為污染環境的代罪羔羊,因此我們在購買個人清潔用品時,便要睜亮眼、仔細瞧,若產品成分中有「Polyethylene,PE*」,便表示內含塑膠微粒,請拒絕購買此類商品,並與親友分享這資訊。相信沒有人會認為用塑膠洗臉、沐浴,並讓它們流到河川海洋中,是一件「正常」且「無法可管」的事。此外,一起加入看守台灣打擊塑膠微粒的行列吧

拒絕含polyethylene產品。圖片來源:看守台灣協會

參考資料:

1. Synthetic particles as contaminants in German beers. Gerd Liebezeita & Elisabeth Liebezeit. Food Additives & Contaminants 31(2014) 1574–1578

2. The partition behavior of perfluorooctanesulfonate (PFOS) and perfluorooctanesulfonamide (FOSA) on microplastics. Fei Wang et al. Chemosphere 119 (2015) 841–847

3. Sorption of Four Hydrophobic Organic Compounds by Three Chemically Distinct Polymers: Role of Chemical and Physical Composition. Xiaoying Guo et al. Environ. Sci. Technol. 2012, 46, 7252−7259

4. Ingestion and transfer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planktonic food web. Outi Setälä et 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85 (2014) 77–83

5. Microplastics in bivalves cultur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Lisbeth Van Cauwenberghe and Colin R. Janss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93 (2014) 65–70

6. 廢棄物清理法第二十一條:「物品或其包裝、容器有嚴重污染環境之虞者,中央主管機關得予以公告禁用或限制製造、輸入、販賣、使用。」因此若廢管處願意積極面對並管理塑膠微粒問題,其實是依法有據的。

7. 公視新聞報導連結:https://youtu.be/KTmUEtjjd0s

8. 除了聚乙烯polyethylene以外,還有其它塑膠微粒成分。進一步的資訊,以及針對家中已購買的塑膠微粒產品處理方式,請見看守台灣網頁:http://www.taiwanwatch.org.tw/drupal/node/1159

 

《海岸法》是什麼?能吃嗎?──花東人的觀察筆記

$
0
0
作者:黃斐悅(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研究員)

台灣海岸嚴重人工化、權責不清的情形向來為人詬病,東海岸上也有一連串開發案蓄勢待發,然而,早在30年前政府已經在海岸上劃定了大範圍的沿海保護區。

舊版十二個沿海保護區預定地,目標106年公告的保護區範圍將有所調整。出處:內政部營建署。

But 保護區為何無效?

民國73-76年期間,12個沿海保護區預定地(見圖一)由行政院公告,but,人生最怕就是這個「but」,如同環保團體最怕「有條件通過」。

遲遲未通過保護區的母法,12個沿海保護區不僅鮮為人知,也沒有任何實質效力。許多知名又具爭議性的開發案,就位於這些保護區範圍,例如:國光石化預定地的大城濕地,即位於「彰雲嘉沿海保護區」範圍;悠活渡假村位於「墾丁沿海保護區」;美麗灣渡假村、黃金海渡假村、棕櫚濱海渡假村、三仙台寶盛水族生態遊樂區、遠雄海洋公園…等一串東海岸開發案,則是位於「花東沿海保護區」。

花東海岸保護區預定地中,已申請但尚未建設的大型開發。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縣市政府對海岸的管轄亂無章法,缺乏長遠規劃,氣候變遷、海岸侵蝕問題步步進逼,違法棄置、海岸掩埋場的改善速度緩慢,海岸開發案多如牛毛。海岸從戒嚴時期的威嚇管制到逐漸解禁,沒有讓人民更容易親近,卻淪為政治和商業炒作的犧牲品。

直到去年(2015),海岸保護終於邁出了一大步。延宕二十餘年的《海岸管理法》(簡稱海岸法)在各方不斷努力下,在2015年2月三讀通過並上路實施。條文中,明確指出海岸地區範圍,指定內政部為中央主管機關;強調海岸地區的土地利用應確保自然海岸零損失、保障原住民權益;考慮極端氣候下的海岸防災措施。

海岸法過了,然後呢?

根據海岸法的內容,未來將劃定海岸保護區(一級與二級),趁此機會主管機關能「主動」將具有重要自然資源、特殊人文及地理景觀等區段納入保護,並且將暴潮溢淹、海岸侵蝕或後退的高潛勢區域劃為海岸防護區(一級與二級),及早提出應變計畫或限制使用,減少未來人民生命財產可能的災損。這些保護區、防護區及其他特定區位範圍和管理原則將在海岸法通過2年內(民國106年2月前)公告。目前內政部也正陸續頒佈相關的管理規範,例如:《特定區位一定規模以上或性質特殊適用範圍及海岸利用管理辦法》、《海岸特定區位申請許可案件審查規則》,甚至在保障人民海岸通行權上,有《近岸海域與公有自然沙灘獨占性使用及人為設施設置管理辦法》。透過明確劃分可開發與不可開發區,未來開發建設在選定場址時,即可先行避開環境敏感區域,既保護環境,也保障業者。

「六大海岸特定區位」管理架構。出處:地球公民基金會繪製。

然而,這也在民間引起震盪。首先是花東地方團體要求政府在海岸法細則公告之前,應暫緩審議那些明顯位於保護區預定地的開發案;二來則是在2016總統大選期間,台東縣政府強烈抗議其限縮開發條件,稱之為「海岸戒嚴法」。最後,海岸法強調,根據《原住民族基本法》(簡稱原基法),保護區的公告應取得原住民族同意,地方人士不停遊說政府與部落攜手努力,希望改善以往保護區劃設後,與原住民族衝突不斷的惡例,讓海岸法成為良好示範。

保護區生效空窗期,大型開發計畫應凍結審查

在這2年特定區位公告前的過渡時期,民間團體最擔心的莫過於陳年舊案的闖關。以花東海岸為例,一連串渡假村、遊樂區都是在10年、20年前,經濟掛帥的氛圍下通過環評的開發案,當初由於各種因素未開發成功,近年看準陸客市場正嘗試捲土重來。這些業者當年恐怕並不清楚自己的申請範圍位於保護區預定地,如今海岸法通過,這些陳年案件究竟能不能開發?它們大多是環評許可已過期卻沒有撤案,目前正在重新跑流程,而法令「不溯及既往」的原則產生了模糊空間。海岸法的土地規劃原則為「保護海岸自然與文化資產,保全海岸景觀與視域」,這些開發案將與前述目標有所衝突,一如現在太魯閣國家公園中的亞泥露天礦場,和墾丁國家公園中的核電廠,未來花東沿海保護區範圍(調整後)正式公告,若大型飯店依然陸續動工,情何以堪。

地方政府的反彈

台東縣政府因為其轄區內海岸線為全台最長,自稱是海岸法之受害者,大聲疾呼限建將有害於地方發展,而拒絕配合相關工作。事實上,海岸法只有對區域極小的「一級保護區」進行嚴格開發限制,其餘大面積則類似土地分區管理,且交由地方政府自行訂定計畫,以讓目前亂無章法的海岸開發建設,多一道管理流程,而非全面限建。地方的反彈不僅是觀念落差,更呈現了縣政府毫無管理能力的殘酷現實,觀察台東縣政府的官方發言,連對法規的理解都有許多謬誤之處,遑論制定計畫。然而良好的土地管理才是促進觀光投資的紮實基礎,管理需求只會日益增加,趁著海岸法制訂子法的打基礎時期,中央與各縣市都應想方設法增加人手和經驗,盡速查清需要保護與不需保護的範圍、各區域海岸特色,才能進一步分辨出合適的土地開發策略。

原住民基本法

民國94年通過的原基法明訂需保障原住民族的狩獵文化權,但台灣社會對此事的處理方式尚未成熟,早期的自然保護區(如國家公園)多數未進行修法調整,因此與原住民族衝突不斷。海岸法是少數明文重視原基法的一部新法,於第七條中正式提及「保存原住民族傳統智慧,保護濱海陸地傳統聚落紋理、文化遺址及慶典儀式等活動空間,以永續利用資源與保存人文資產」,譬如族人於海祭期間的採集、捕魚,即便位於保護區中,也應該被保障延續。雖然尚未明定子法條文,執行層面也還有許多複雜難解的問題,但至少對於沿海保護區中的原住民族文化及權益,已開啟了一定程度的保障。接下來,就看原民會與內政部能否務實地找出一條路,按原基法21條規定,於民國106年保護區公告之前取得部落的同意,這將成為是全台首例!即使不盡完美也必須嘗試進行,以作為後續如國土計畫法等新通過的土地法令之借鏡。

守護海洋台灣

經歷數個殖民政權的台灣,雖是海島,人民對海的記憶卻不斷被抹去,無論是渡海而來的漢人,或真正擁有海島文化的原住民族,使得台灣公民社會對海十分陌生,而目前海岸沒有真正懂海的主管機關,僅能由掌管全國土地的內政部及軍警組成的海巡署來管理。未來海洋委員會的成立、《海域管理法》草案、《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法》草案,以及相關海洋教育等措施都需要配合推動,並且讓公部門、商業體系及大眾承擔共同守護海洋的責任,才能使海岸管理真正完善。

海岸法初登場 分工整併千頭萬緒

$
0
0
作者:黃斐悅(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黃靖庭(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

本專欄上回的《海岸法是什麼?能吃嗎?》一文中提及了2015通過海岸管理法後,各界對此不一的看法,然而不管是開發派或守護派,應該都會認同,不論條文怎麼寫,最後如何執法才是關鍵。雖然海岸法的工具尚未建構完成,但本文將介紹法條內涵,並邀請各界一起監督政府未來適當使用之。

核心工具:土地劃分管理

海岸疊合了多種土地,涉及不同主管機關,管理上十分複雜又諸多疏漏,海管理法通過後,才開始盤點與定義包含保護區在內的六大特定區位。圖片來源:內政部營建署「海岸資源調查及資料庫建立案」2016.03期中簡報

曾有台東地方民代提出,台東縣大片土地劃入海岸範圍,土地的權責自此劃歸中央,行政範圍將僅剩零星山區村落,違背地方自治的精神。

然而「位於海岸範圍≠受中央限制」、「位於海岸範圍≠受中央限制」、「位於海岸範圍≠受中央限制」,很重要所以寫三次。

只有位於「六大海岸特定區位」的建築物,且量體達到一定規模(如下方框所示),才需要向海岸主管機關(營建署)提出申請,確保其不違反海岸法的精神。六大特定區位項目分別為(1)近岸海域;(2)潮間帶;(3)海岸保護區;(4)海岸防護區;(5)重要海岸景觀區;(6)最接近海岸第一條濱海道路向海之陸域地區。上述地區目前正由營建署劃設中,草圖已陸續出爐,正式圖資預定於2017年2月公告。特定區位中,須經申請的開發規模如下:

  • 面積:陸地達1公頃,海域達5公頃
  • 長度:陸地長達1公里,海域長達5公里
  • 高度:建築設施超過10.5公尺(三層樓以上)
  • 容積:總樓地板面積累計 2000平方公尺(605坪)

黃線與紅線中間的帶狀範圍即「適用海岸管理法」,但並非全面管制之意,只有劃定「保護區、防護區」等特定區位才有管制。圖片來源:內政部營建署

升級打怪:思維轉變

海岸法的諸多條文中透露政府的海岸管理思維升級到「永續發展」的層級,是台灣的一大進步,然而「永續發展」一詞畢竟還存在許多模糊空間。營建署的草擬「整體海岸管理計畫」(草案見http://bit.ly/23oHMb9),將於2017年2月正式公告,這個計畫書將決定了未來數年內海岸土地利用的方向、原則及限制。究竟海岸法的「土地永續利用」是何種樣貌,恐怕得等正式的審查委員會成立,實際有案件送審後,才得以觀察政府對於「永續」的認定了。

而在前面所提及的六大特定區位中,針對海岸保護區及海岸防護區屆時將有各自的經營管理計畫。保護區視其自然資源類型,由不同中央主管機關或縣市政府擬定管理計畫;防護區的目的是防災,將統一由水利署劃定範圍及管理計畫。其餘4項,包含近岸海域、潮間帶、重要海岸景觀區、最接近海岸第一條濱海道路向海之陸域地區,等區位的管理原則,則將一同納入「整體海岸管理計畫」中撰述。

比方說,重要海岸景觀區應符合都市設計準則,盡量使公共設施的視覺、色彩有整體設計;另外也保障公眾通行與親水權益。特定區位中一定規模的建築物申請時,委員會將依照此整體計畫進行審查或提出設施修正的建議。

鹽寮海岸民宿群。圖片來源:無名氏

萬事俱備,只欠執法?

檢視過海岸法的所有條文後,對於環保團體來說,海岸法還是較為著重管理海岸的開發利用,並非環境保護。然而對於臺灣整體海岸事務管理,已經往前邁向一大步。在官辦或民間團體舉辦的海岸法座談會上,總有民眾提及「台灣不缺嚴謹的法律,缺嚴謹的執法」,法律不是萬靈丹,只是種工具,成效好壞端看如何使用。

困境一:專業人才不足

目前推動海岸法的重責大任暫時落到掌管全國土地的營建署。然而,綜觀目前所有政府機關,包含營建署在內,是否具備足夠海岸保育或海岸管理專長人才?目前在海岸法的各種會議和配合工作上,地方政府多指派由水利或都市計畫部門負責,中央單位則較常納入綜合計畫業務,這些單位並不熟悉保育工作。海岸法能否促成政府增加這一方面的專業人才,將留待觀察。

困境二:單位間磨合角力

以往雖有許多單位業務跟海有點相關,例如:漁業署(產業)、海巡署(軍事)、水利署(防災)、航港局(運輸)等,但都不是海岸的主管機關,更不可能進行海岸管理的整體思考,致使一些海岸糾紛屬於三不管,例如:違法傾倒廢棄物等長期問題。從海岸法推動期間的歷次會議記錄可見,相關單位如:水利署、環保署、原民會、觀光局、林務局、縣市政府等,對於即將增加的管理工作,有的消極推托,有的直言排斥,尤其是擔心海岸保護區成立造成民怨,而不肯主導劃設工作,造成營建署推動困難。

原因除了前述各單位思維未隨時代演變、人力和專業不足外,也缺乏經費。更重要的是,基礎調查資料不足,營建署難以說服各單位配合相關工作,橫向意見整合十分困難。制度草創期本來就不會有完整的基礎資料,只有各單位的負責人都願意承認過往政府的不足,接受萬事起頭難的壓力,磨合期才能縮短。總有一天,中央勢必需要成立正式的專責單位(譬如目前研議中的海洋保育署),主導解決海岸問題的橫向工作。

困境三:剪不斷理還亂的法令整合工作

各單位逃避責任之因,一部分是台灣土地法令多如牛毛(如區域計畫、國土計畫、濕地法…等),剛建立的環境敏感區制度非常複雜,海岸六大特定區位又臨時插隊,當然使公務員避之唯恐不及。

但這是整體國土規劃過程不可避免的趨勢,不可能回頭,唯有促請內政部和各單位更積極一起進行法令盤點整合,才能跨越這混亂的過渡時期。回到最現實的問題──有了法,就能管嗎?前述諸多現有法規,失效情形可是不勝枚舉。

海岸病灶 違規民宿

以東部海岸和離島為例,海岸上民宿林立,其中違法民宿恐超過一半。細究違法原因,可分為兩類,其中較單純的屬量體問題,像是房間數超過「民宿管理辦法」中規定的五間以下、在農地上蓋超過「農業發展條例」所規定建蔽率的農舍、將農地上的蓄水池變為游泳池、增建圍牆、造景等各式各樣的違法狀況,在東海岸和離島層出不窮。

另一類違法的狀況,則牽涉到民宿所在的區位。以離島小琉球為例,合法民宿僅30多間,但實際上全島民宿總量高達300多間。其中,許多違法民宿位於琉球風景特定區計畫中保護區內的山坡地上。不僅區位不正確,還涉及占用公有土地、未施作水土保持等問題。其實,大量墾伐山坡地興建民宿,不但會提高坍方的風險,大雨過後土壤加速流失,土石流入海裡、潮間帶,也造成生態上不小的衝擊。

眾多合法或違法民宿林立在海岸上,且民宿逐漸飯店化、旅館化的狀況下,其產生的污廢水雖然不像工業污水具有高污染性質,但量體依舊可觀。他們可能僅符合生活廢水的處理標準,更有甚者,則是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大海,長期累積下來,易造成海岸周邊的海水優養化,從小琉球沿岸珊瑚礁的生長狀況,或許可瞧出一些端倪。

檢視「水汙染防治法事業分類及定義」,其中並無民宿事業的分類,僅針對餐飲業、遊樂園、觀光旅館等事業污水進行最大限值的控管,然而如今民宿眾多,整體排放出的生活廢水,可能已經不輸飯店、度假村,卻不像大型飯店或集合式住宅必須具備污水處裡設施,實有必要重新檢討法規的周延性。

沙灘上的休閒民宿,也海岸管理的重點之一。圖片來源:黃靖庭

執法單位有苦難言

那麼多違法情形,執法的單位究竟在做甚麼呢?民宿歸地方政府管轄,以花蓮地區為例,合法、不合法民宿上千家,但整個花蓮縣只有2-3位的稽查人員,就算每天查,一年365天也無法稽查完全部的民宿;至於罰則,依「發展觀光條例」將連續裁罰,屢罰不改善將斷水斷電,不准營業。

但實際瞭解,因執法上困難重重,違法業者反而有恃無恐,逐漸演變成違法民宿持續存在,當被稽查時,僅罰款了事,待風頭過後,因稽查人力不足也無法進行後續的追蹤,最後仍照樣營業。比起業者的獲利,罰款顯得微不足道,彷彿保護費般,繳完罰款到下次稽查這段時間,即可安穩地繼續營運。

海岸管理法具有強烈的保育色彩,但在地方政府執法人力不足的情形下,究竟能發揮多大的功能,仍以地方政府的執法效能最為關鍵。

共同承擔環境責任

不開發,不代表保育一定會好;不保育,也不意味就有能力做出好的開發。開發派和保育派的口號全世界都聽膩了,不需再談價值,而需要踏實的各種工作者。地方政府執法虛弱,又嚷嚷海岸保護區太嚴格,主要不是卡在公務員老舊思維,因為環境保護已成為多數人嘴巴上都認同的共識,永續的政策口號滿天飛。

我們認為,是整個台灣政府組織早就在長期政治鬥爭下能量疲軟,一個機構要承擔價值翻轉的工作根本不可能,除非先翻轉機構內部工作文化。

長期觀察營建署目前負責海岸法的團隊,雖然人力相當吃緊,但在用心程度上應當獲得許多掌聲。其他中央和地方單位的保守態度則多數有待突破。海岸法的用途可大可小,不管怎麼做,民怨都不會有消失的一天,期待各單位不如開始積極面對,反而能帶領民間產生信心,一起為消失中的海岸承擔更多責任。

保護區小知識

Q:哪些地區應劃為海岸保護區?
 
A:海岸管理法第12條,已明令下列重要資源之海岸地區應劃設為一級或二級海岸保護區,加以管理。
1.重要水產資源保育地區。
2.珍貴稀有動植物重要棲地及生物廊道。
3.特殊景觀資源及休憩地區。
4.重要濱海陸地或水下文化資產地區。
5.特殊自然地形地貌地區。
6.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地區。
7.地下水補注區。
8.經依法劃設之國際級及國家級重要濕地及其他重要之海岸生態系統。

 

IUU黃牌半年無解 台灣漁業管理怎麼了

$
0
0
作者:顏寧(綠色和平東亞分部海洋專案主任)

2015年10月,由於漁業管理法制老舊,無法有效打擊非法漁撈(IUU,非法、未報告及不受規範),歐盟執委會對台灣祭出黃牌警告,要求六個月內改善,否則有可能面臨經濟制裁。

歐盟黃牌警告即將屆滿半年,行政院也火速通過漁業三法修法。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歐盟黃牌警告已過半年,台灣的漁業管理合格了嗎。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歐盟消費者護海 拒絕IUU漁獲

據統計全球有超過100-230億美元的非法漁獲流竄,中西太平洋每年因非法漁撈的損失估計為書面報告漁獲量的21%至46%,價值美金8至17億。打擊非法漁撈已成國際間刻不容緩的行動,主要的市場地如美國和歐盟都各自建立機制,致力從市場端推動全球消除非法漁撈,提高海鮮供應鏈的追溯性。

歐盟是全世界海鮮最大市場,2008年訂定打擊非法漁業的法規(Council Regulation (EC) No 1005/2008),對於沒有改善IUU的船旗國給予黃牌警告,若六個月內沒有改進,則將給出紅牌。若國家得到紅牌,歐盟將禁止該國出口海鮮產品到歐盟,並限制其他漁撈相闗活動。每次歐盟核發黃牌或紅牌的時間沒有固定,但在核發之前會與該國進行相關諮商與評估。

 非法漁業最高罰鍰漁業人/船長處罰其他罰則
台灣《漁業法》3-15萬

《遠洋漁業條例》草案:600-3000萬

吊銷執照一年

《遠洋漁業條例》草案3年以下徒刑、吊銷執照2年

沒收漁具

《遠洋漁業條例》草案3年內累犯最重可處至4500萬

韓國不法所得市價5倍罰款
(2800萬台幣)
5年以下徒刑累犯者5年牢獄或處不法所得8倍罰金(最高4500萬台幣)
菲律賓不法所得市價5倍罰款 或

4500萬比索(3150萬台幣)

船長和三名最高幹部6個月徒刑沒收漁獲和漁具
歐盟不法所得5倍罰款自然人應受有效的、適當、警告的行政制裁沒收漁獲和漁具

暫時取消漁業執照

暫時或永久取消補助

5年內累犯者應處不法所得8倍罰金

台灣漁業法規太老舊 管理資源貧乏

歐盟對台灣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建立良好消除非法漁業的法制基礎。過去,不論遠洋或沿近海都由《漁業法》管理,但是《漁業法》從民國18年立法後雖有幾次編修,但時代更迭卻沒有因應社經環境變化而重新檢討或編寫。以罰則為例,民國80年將非法作業罰則從1000元提高到3至15萬元後,二十餘年來未再大幅調整。但比較國際間對非法漁業的罰則,台灣顯然遠低於各國標準,也因此《遠洋漁業條例》草案裡新訂的罰則成為最受關注的部分。

除了法律框架極需更新,台灣遠洋船隊龐大,多數又屬於船長兼船東、個體戶經營的小釣船,在管理上也異於以大型漁業公司為主的美國和韓國。

海洋大學前校長李國添教授比較各國漁業管理預算、科技研發預算和漁業相關研究人數,發現台灣遠洋漁業管理預算2.99億,遠洋漁獲每公噸的管理成本新台幣434元;其他國家的管理成本換算成台幣,美國約8000多元、日本約1.5萬元,澳洲則約7000元。台灣在現有的預算結構下要有效管理上千艘船隻,實非易事,更別提第一線的執法和稽查時常得仰賴海巡署的人力。為了加強漁業管理,在《遠洋漁業條例》草案第28條裡也納入資源管理費,以支付參與國際組織與管理的高額成本。但如同大幅提高的罰則,此舉也引發業者強烈反彈。

比較鄰近的漁業國家南韓和菲律賓,同樣在收到歐盟黃牌後展開修法,提高罰則,強化監管系統。台灣其實早已全面實施船位回報,也有船位監控管理,但海鮮的可追溯性和法規仍落後於國際趨勢。5月18日立法院已針對《遠洋漁業條例》開公聽會,席間業者炮火隆隆,未來立法的步伐與歐盟的決定會走向哪裡,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南韓菲律賓台灣
回應黃牌時間

2013年1月美國將南韓列為非法漁業國家

2013年11月歐盟發黃牌

2015年4月歐盟移除黃牌

2014年6月歐盟發黃牌

2015年4月歐盟移除黃牌

2015年10月歐盟發黃牌
政府作為 2013年7月提出遠洋漁業法修正(改變不多)

2014年1月漁業部與產業、公會開會,要求遠洋船隻在3月前裝設漁船監控系統,嚴格控管非法漁捕行為

2014年10月,14位國會議員提案新法

2015年1月,新遠洋漁業法通過

2013年12月國家打擊非法漁業行動計畫

2015年3月通過漁業法(1998版本)修法,提高罰則,與其他太平洋島國雙邊合作確保遠洋漁獲可追溯性

2016年3月漁業三法(遠洋漁業條例、漁業法、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管理條例修正草案)送立法院
漁業背景 2015年出口到歐盟1億歐元(37億台幣) 2013年出口到歐盟94億菲幣(65.8億台幣)

140萬漁民與300萬漁業相關產業勞工

出口到歐盟1300萬歐元(5.2億台幣)

 

龍王鯛事件後,不該只有「然後,牠就死掉了」

$
0
0
作者:林育朱(環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

近日綠島龍王鯛盜獵事件甚囂塵上,引起大眾強烈撻伐聲浪,一來因為龍王鯛是極具潛力的觀光資源,二來在2014年已列入保育物種。無獨有偶,在澎湖山水長期經營浮潛的業者,發現常觀察的一顆大硨磲貝「被」失蹤,而硨磲貝早在2006年6月1日由澎湖縣政府依漁業法公告為保育類,不得採捕、持有、販賣、處理及利用。另一起事件則發生在蘭嶼,一株位於水深20-30米處的大海扇,一向是潛水員熱門的觀賞標的,卻離奇佚失,據信也可能是被盜採。

然而自1998年,蘭嶼和綠島周邊海域,自高潮線以深至距岸12浬以內,台東縣政府已公告禁採珊瑚。遠在這些事件之前,場景一樣在綠島,2008年在龜灣、大白沙一代成立燕魚保護區,欲保護這幾十隻已成熱門景點的燕魚群,數量卻從以往幾十隻銳減到小貓兩三隻,雖然在地潛水業者也持續呼籲和警告,情況始終不見改善。

諸多事件中,除了盜採、盜獵的目標不同以外,卻具有更多的相似之處。這些生物皆是潛水員、浮潛遊客下水後爭相一睹風采的明星生物。此外,都已由中央或縣市政府公告相關的保護規定,例如:劃設海洋保護區、或公告禁採,然而這樣一道道的法規命令,終究沒有成為這些海洋生物的金鐘罩。這或許暗示我們的法規或制度有哪裡的螺絲已經鬆了,或是根本沒鎖緊。

現階段我們該持續追討的,不僅僅是誰下的手或犯案者該付出的補償和懲罰,因為相信你我都同意,不論罰鍰多少、刑期多久,都無法換回逝去的生命,然而如能持續探討犯案者背後的動機,才有機會改善我們的制度。

現今除了殺「鯛」犯已經有主要嫌疑人,其它事件幾乎都難以追溯,我們無法請來「眉頭一皺,就知道案情不單純」的李組長,還是嘗試揣測犯案動機,藉此剖析台灣的法規、制度,甚至社會層面可能有什麼問題。

可能動機一:「我不知道這是保育類」、「我不知道這是保護區」

這幾乎首推為嫌疑人的萬用台詞。有時或許是狡辯之詞,有時也可能是不知情而無意犯下大錯。

探究如今保育類公告方式,多以政府機關的網路平台為主;有時可能獲得新聞台垂青,還有機會在電視上宣傳;其他時候可能以紙本文宣和海報搭配一些特定管道或政府機關(例如:遊客中心、區公所、漁會等)發放或張貼。

漁業署公告之漁業保育區。圖片來源:漁業署網站

我們掐指一數,如今中央層級能公告禁捕項目或保育類生物的主管機關就有漁業署、林務局,各縣市政府也可基於轄內特殊情況頒佈法令,例如:澎湖縣公告全縣禁採硨磲貝;台東縣則在2014 年公告,將硨磲貝增列為綠島漁業資源保育區保育對象,全島沿岸向外海延伸200 公尺禁止採捕殼長15 公分以下硨磲貝,而「柴口分區」、「石朗分區」及「龜灣分區」,又特別規定禁採所有物種、所有大小的硨磲貝。

在訊息露出的管道有限,且又一國多治的情形下,事實上我們很難訂閱所有管道或時時去網站瀏覽確認新增了哪些保育物種,因此很多民眾可能根本搞不清楚到底有哪些法要遵守。

理想中,增修保育類項目時,由中央主管機關頒佈統一的法令,較不會令民眾無所適從。而在宣傳上,應該化被動為主動,積極接觸更多不同平台、社群,例如:潛水愛好者、漁槍打獵愛好者等,甚至將法治教育或環境教育變成他們拿照的必經過程,一方面讓更多人知道相關資訊,另一方面也讓這些人成為傳播訊息的媒介。

而許多專家學者始終都倡議,保護棲地會遠比保護單一物種來得重要,一來在實務管理上較方便、有一致性,再者棲地健康,也才能確保我們所要保育的野生物也健健康康。

然而劃設保護區狀況會比較好嗎?

一般劃設保護區後,政府機關應該在保護區附近設置清楚的標示或告示牌,並揭露相關資訊,包括保護區的範圍、保護區內禁止或許可項目、保護區內的禁捕時間、違法後可能的處罰。

海洋保護區的困境在於,當你人在海中、海上、海底時,沒有特定輔具難以或甚至無法界定範圍。如果保護區的範圍是以數個GPS端點所框出來的區域或以「離岸XX公尺」標示,對於浮在水面、坐著船艇的人或許適用,但如果潛在海底時,實在很難知道自己是不是位於保護區內。因此使用「水深XX米以內」,對於潛水人本身會較好拿捏。不過有一好、沒兩好,對於在岸上的執法者來說,不論是採用離岸距離或水深多少的方式畫界,都將導致界線曲折複雜,使得監控困難,使用GPS位點的方式,確實較無爭議。而不論政府機關欲採行何種方式畫界,至少要做到完整的資訊露出。蘭嶼的海扇事件,雖然我曾多次造訪蘭嶼,卻從未看到島上任何地方有標示蘭嶼周邊12海浬是珊瑚禁採區域,連基本的資訊露出都不合格。

另外一個現象是,如果採用分區管理,一島多治的情形下,很容易讓民眾的認知產生困境。同樣舉綠島硨磲貝的案例,綠島硨磲貝生長的地方將決定它的命運。如果它剛好住在柴口、石朗或龜灣,它可以安心活到老、活到呷百二。如果它不在前述三個分區,在它長到夠大前(15公分)還可倖免於難,一旦它長到15.1公分,接下來的命運就很難說了。在海中,這些分區沒有明顯區隔的界線,連禁採標準也不一致,如果意圖犯案者深諳此道,依舊可以在前述3個分區盜獵後再從其他海域上岸,導致連第一線執法者都難以執法。

因為龍王鯛犯案嫌疑人已承認知情,另一案的燕魚目標太過顯著,因此這兩例的犯罪動機就不像是前述狀況。

可能動機二:「你抓不到我、你抓不到我、你抓不到我」

現今在台灣海岸或海洋第一線執法的人員是誰呢?你知、我知、獨眼龍也知道,就是閃亮亮、橘到讓人睜不開眼的海巡弟兄,而在國家公園內,有時則有警察隊協助巡守。

一般基層的「橘橘」多由義務役或志願役組成,在服役的過程中,關於海洋保育方面的訓練,包含對法規的認識、物種辨識,訓練時數極短、課程粗淺,除了百年難得一見的武術奇才,可能連龍王鯛、隆頭鸚哥都傻傻分不清。實際到海岸第一線執法時,他們可能搭載的配備就是警棍、望遠鏡或攝錄影機。

大一點的安檢所或許還配備夜視鏡、紅外線熱顯像儀。而夜視鏡可以夜視,卻無法望遠;紅外線熱顯像儀好厲害、好棒棒,但是價格昂貴,要價在15-16萬之間,多半在發現可疑船隻時才使用。而有時盜獵、盜捕卻發生在月黑風高的時候,海巡執法恐怕也力有未逮。
另外弔詭的是,一般我們所見到的安檢所屬於所謂的「岸巡」,只有極少數、極少數的安檢所會配備小艇,大部分的海巡因為沒有小艇可用,看到違規漁船或離岸的違規事件自然只能望洋興嘆。

更別提不論是台灣或國外,應該都沒有哪個國家有足夠的巡守人員能夠24小時、盯著每一吋海岸。這也是為什麼執法人員強力掃蕩而殺雞儆猴的作用如此重要,同時靠著民眾的見義勇為也至關重要。

此外,我們常忽略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海巡的主要職責是抓偷渡、走私,海洋保育方面的業務是由其他主管機關(例如:漁業署)委託辦理。既不是本業當然也就影響了投入的資源或稽查的力道。

可能動機三:「我表姑媽的兒子是代表耶!諒你們也不敢怎樣」

如果哪天真讓海巡弟兄碰上了現行犯,我們歡欣鼓舞著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之時,海巡卻不能開罰,只能準備好筆錄、證物、影像等,函送給主管機關(例如:漁業署或縣市政府),由主管機關決定是否裁罰。此時,通常就是地方民代可以介入的時機,透過施壓,讓主管機關不裁罰、或僅有從輕量刑,久了讓許多人更加有恃無恐起來。地方政治的關說文化,讓第一線人員無心也無力於執法,只求能安全下莊、平安退伍。

更有民眾直言,當地人對於在地哪些人會違法恐怕早已心知肚明,卻選擇漠視或噤聲,等到事件上新聞後,才跟著群眾一起怒罵。檯面下那隻看不見的手,究竟如何讓當地人噤若寒蟬,不敢碰觸或介入,或許也是值得探究的。

保護海洋的第一步 引發討論吧!

拜現在網路社群發達之賜,有時讓事件鬧大、持續發酵,反而才為行政機關「解套」,讓他們能夠真正的依法行政,足見輿論和民意,有時反而是執法人員的後盾。

釐清可能的犯案動機,才能令我們對現行規章的不足加以修正,進而改善整結構問題。而不論是民間團體或政府機關,都需要民意支持。民氣可用,才能令執政者有魄力進行改革。

以往我們總認為「大海是我們的冰箱。」然而現在的大海冰箱早已空空如也,或許我們也該回頭探究,在我們衣食無虞時,海洋資源卻已枯竭至此時,或許我們該停下拿東西的那隻手,讓海洋有時間休養生息,才能讓我們的世世代代都還有機會享受海洋帶給我們的歡愉和豐饒。

善待海洋,使生物得以休養生息,世世代代的人類才能享受大海帶來的快樂。圖片來源:海龍王愛地球協會

 

邵廣昭:海洋保護區年創3億收入 夏威夷做得到,為何台灣不行?

$
0
0
作者: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執行長)

美國夏威夷是愛好海洋活動朋友渡假的天堂,其中歐胡島是人口最多的政經中心,島上的檀香山市及珍珠港的東邊有個著名旅遊的景點──威基基海灘,再往東約30分鐘的車程,即可抵達全球知名的浮潛聖地──Hananuma Bay(中譯名恐龍灣,但應是當地原住民語「獨木舟」之意)。

我在6月18至25日與國內的幾位學者連袂出席在當地所舉辦的「第13屆國際珊瑚礁大會」,出發前滿懷期待帶著個人的浮潛裝備,準備抽空去舊地重遊,重溫25年前(1991)在此浮潛時,初次體驗到人魚共舞、令人難忘的回憶。

每年可創造上億元經濟效益的夏威夷Hananuma Bay自然保留區(邵廣昭攝於2016.6.24)

每年可創造上億元經濟效益的夏威夷Hananuma Bay自然保留區,邵廣昭攝於2016.6.24。

25年前在Hananuma Bay浮潛所得到的啓發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發現到原來魚類本來是不會怕人的,就和我36年前到美國去留學時,很驚訝地發現國外的松鼠和野兔等野生動物竟然可以和人們如此地親近。後來趁著出國開會的機會,我又分別到澳洲大堡礁、法屬的新喀里多尼亞島等一些不同的地方去潛水,也都得到同樣的印證。

原來魚類也是聰明的野生動物,他們知道哪些地方是安全的,哪裡的人是好人,哪裡的人是壞人。碰到壞人時最好是逃之夭夭、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這也是為何許多在台灣喜愛潛水攝影的朋友寧可花大把銀子到國外去潛水的理由。

因為在台灣潛水,想要拍到大魚、魚群或是好的生態照,真是比登天還難。幾次經驗下來我領悟到,每個國家、國民愛護野生動物的程度,其實是可以用陸地或海洋的野生動物和人們親近的距離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育成功與否的一種指標。從那時起在台灣推動海洋保護區和海洋生態保育就成為我在從事學術研究之餘的另一項願望。

2000年我在中研院主辦的「第四屆台灣海洋環境大會」的會議,主題就訂為「許海洋生物一個安全的家」;2004年在陽明山協辦IUCN-WCPA3的東亞保護區會議,在會中提出《東沙宣言》,倡議將東沙環礁劃設為海洋保護區;2006年,在擔任環評委員的期間,成功地阻止了七股潟湖開發案,後來才有台江國家公園的成立。

台灣海洋保護區最大問題:只劃不管

這二十多年來,台灣雖已有近百個大大小小根據不同法令所劃設的海洋保護區,其面積比例也高達政府所宣稱佔領海(含内水)面積的47%,但最大的問題仍在於沒有長期生態監測計劃,大多數的保護區均未能落實取締及管理,就好比「紙上公園」一樣,無法發揮任何保護的效果。

如果想再增加新的海洋保護區,真的好比登天還難,這其中最大的阻力就是來自漁民和業者的反對,還有若干民意代表為了選票的考量向政府施壓。譬如「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遲遲未能如期公告及實施;「桃園觀新藻礁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雖已成功劃設,但其中核心區或禁漁區,卻仍然允許漁民使用。

即便是民間團體在努力推動海洋保育的工作時,也多半是以保護明星物種的保育類為主力,較少在海洋保護區的議題上大聲疾呼。最近綠島龍王鯛被殺的事件,據聞主管單位本來打算擴大海洋保護區的範圍,但卻換來漁民及業者的一陣躂伐。綜合以上,個人認為台灣在海洋保育的宣導和教育上至少落後了國外先進國家20年以上。

海洋保護區是保育和利用的雙贏的策略

暌違已久,這次再度造訪Hananuma Bay,更是令我感觸良多。Hananuma Bay是一座被海浪侵蝕的死火山口,地形景觀相當壯麗動人,半封閉的圓形海灣,因此灣內海水平靜,湛藍的海水和潔白的沙灘,就彷彿是置身在天堂一般。灣內孕育著高達400多種的珊瑚礁魚類,和不怕人的海龜,吸引了許多觀光客到這裡來朝聖。

Hananuma Bay 的魚群。(CC BY 2.0)
Hananuma Bay 的魚群。(CC BY 2.0)

1967年夏威夷州政府把這裡從原本的沙灘公園(Beach park)升格為自然保留區(Natural reserve),成為夏威夷州首座海洋保護區,並規定不准遊客觸碰或踩踏珊瑚。1956年,在保護區成立之前,這裡曾因舖設和連接到美國本土的海底電纜而受到破壞。

保護區成立後,因為遊客太多,在1980年代一年内會有高達300萬的遊客到訪,一天之內可能湧入1.3萬人,使得沿岸的珊瑚受到破壞和死亡。1990年起州政府開始禁止片商在此地取景拍攝電影,同時開始進行遊客人數的嚴格控管,相關限制包括,一天以3,000人和300個停車位為上限,成功地將遊客人數減少到每年100萬人以內,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觀光客。為使海洋生物不受過度干擾,每天只開放白天,不開放夜間及週二。

1997年起,開始對觀光客收費(停車費1元,入園費每人7.5美元);2002年成立了「海洋教育中心」,規定每位遊客在入場或下海前,都必須先觀賞一部海洋保育教育的短片,介紹海灣的生態環境和遊客守則,如:不准餵食,以及如何保護此地脆弱的海洋生態系。即便如此,每天來此旅遊的人數仍然是人滿為患。

如果不是一大清早來排隊,根本是無法進入。門票的收入,加上其他周邊營收,如:出租浮潛噐材、販賣禮品、經營飲食店和搭接駁車上下坡(下坡1元,上坡1.25元),每年至少有上千萬美元觀光收益,相當於新台幣3億元以上,可說是海洋保育與永續利用雙贏的最佳典範。

在Hanauma Bay中悠游的海龜。(CC-BY-SA-2.0)

在Hanauma Bay中悠游的海龜。(CC-BY-SA-2.0)

別人能,我們卻不能?

劃設海洋保護區並落實管理,這是復育海洋生物多樣性最簡單、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透過「棲地保護」或完全禁漁區保護生態系內所有的物種,維護生態系的健康和平衡才是治本之道。利用《野生動物保護法》,《漁業法》、《文資法》保護少數明星動物的「物種保育」,雖然可以藉著媒體報導違法盜獵者達到海洋保育教育和宣傳的效果,但畢竟只是治標而非治本。加強海洋保護區的劃設及管理的治本之道,早已是全球的共識,因此成為2010年愛知目標中第11項目標,也是2015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之一。

為配合國際潮流和趨勢,我國的《國家永續發展目標》及《生物多樣性行動方案》中,也訂下目標,即到2020年海洋保護區面積需佔10%的績效指標。遺憾的是這20多年來我們的進展卻相當地緩慢及有限,縱使近年來新設了東沙、台江及澎湖南方四島海洋國家公園,但真正屬於「完全禁漁區」或「核心區」所佔的比例卻甚低(東沙除外)。更遑論政府在計算保護區比例時所採用的定義和標準都十分寬鬆,使保護區面積比例的高低變成毫無意義,而必須去看管理是否真的有效,海洋生物是否真的有在恢復,否則也只是「紙上公園」,自欺欺人而已。

為何利用海洋保護區作為保育方法或工具,在台灣無法形成共識,也沒有辦法變成主流民意,其原因可能也在於缺少成功範例,特別是能真正為當地社區帶來經濟收益。因此縦使台灣擁有許多珊瑚礁棲地,有比Hananuma Bay更豐富多樣的魚類,更適合發展潛水觀光的珊瑚礁生態系,但是我們卻未能有效地去落實經營管理,並重視海洋保育的宣導教育,也不願意得罪漁民。

因為在台灣,海裡的魚類似乎是屬於漁民所有,這和先進國家認為海洋魚類是全民所有,有很大的落差。漁業署雖然早在20年前就已注意到資源的枯竭,開始推動減船、限漁、輔導漁民轉業,或是發展娛樂或休閒漁業等的政策,但始終看不到有什麼實際的進展,好像得等到資源枯竭那一刻,漁民都抓不到魚之後,才不得不去面對及改變。

殊不知當具有再生性海洋生物物種數量減少到「有效族群大小」以下,該物種就只有走向滅絕一途。使漁業資源枯竭的原因很多,過漁、污染、棲地破壞和氣候變遷都是主要的破壞因子。這些破壞因子因交互作用、錯綜複雜而不易釐清,以至於大家都會相互卸責,歸咎到氣候變遷的因素上,因為氣候變遷是大家共同的責任,政府的主管單位也就不必去負責了。

台灣也不是沒有完全的禁漁區(no-take)或海洋保留區(marine reserves),但卻少之又少,也沒有辦法在當地創造出和Hananuma Bay一樣保育和利用雙贏的典範。台灣本島的核電廠進水口或軍港可能是目前極少數不准任何人進入的水域,如:核三廠進水口也有高達400種的魚類,但未來也不太可能開放觀光利用。東沙環礁則因軍事安全管制、環境的承載量以及珊瑚礁迄今尚未完全復原,而仍然未開放觀光。

而近來小琉球的潛水旅遊景點雖然有政府丶業者和社區共同管理,有時也傳來有人違規的狀況。墾丁國家公園海域內,多年前所劃設的「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區」,因為劃設前幾年落實取締而發揮魚類復育的成效,成為潛水人到墾丁的最佳潛點,也吸引了不少潛水店或浮潛業者到這裡開張營業,後來卻似乎後繼無力,始終未能營造出像夏威夷Hananuma Bay一樣的生態旅遊的亮點,可以說服政府和民眾來推廣海洋保護區的好處,實在令人遺憾。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沒有辦法見賢思齊向國外學習呢?個人認為主要在我們缺乏海洋保育的専責機構(海洋保育署)和以選票至上、缺乏永續思維的政策等。此外,我們在管理上人力、物力的不足,無法落實管理、取締及處罰,而民眾缺乏守法精神與保育的觀念和知識,使得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漁業資源仍是在持續衰退,每下愈況。長此以往恐怕等不到2048年,台灣海域的野生魚類就會先行消失,海洋漁業最終也將成為夕陽產業,走入歷史,屆時再劃設更多、更大的保護區恐怕也為時晚矣。

護魚也護漁 有人有海的保護區

$
0
0
作者:李沛英

保護區是什麼?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或許有截然不同的回應。對保育人士,保護區是維護地景地貌的終極手段;對居住在周邊的居民,保護區可能剝奪或限制了原有或傳統自然資源的使用權;對一般大眾來說,保護區是珍貴稀有的旅遊資源,願意花上大把銀子,只為一親芳澤。

透過「保護區」的三稜鏡,人們看到不同的景象。本文希望藉由探討陸域保護區的發展歷程和經營管理經驗,供作經營管理台灣海洋保護區參考。

澎湖南方四島之傳統聚落多依傍山勢低凹處聚集,多為坐山觀水的格式以躲避強勢的東北季風(東嶼坪嶼,右上角為西嶼坪嶼)。圖片來源:海洋國家公園

保護區轉型,從管理走向治理

劃設保護區以確保自然資源的存續,是政府常見手段,儘管保護區的成本效益相當高,能有效保有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卻也遭致不少批評。最受爭議的問題,莫過於劃設過程中,以國家公權力強制限制當地居民賴以維生的資源使用權。為了調和當地居民的權益與保育目標,國際保育典範從原本將隔離居民的保護區觀禮,擴大為主動將居民利益涵蓋於保護區的經營管理,即當地居民與政府共同管理的保護區。

早期台灣保護區的劃設以政府為主要推手,優點是劃設歷程結構完整,包含專家會議、確定保育標的、保護區類別、資源調查等流程,卻較少納入當地居民的意見,導致當地居民對保護區和行政官署的反感,可能埋下未來衝突的種子。

隨著公民意識崛起(原住民傳統領域、社區居民以爭取保護區作為抵抗開發的手段),近期保護區的劃設,公民運動常是幕後推手,例如:桃園觀新藻礁野生動物保護區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

此類保護留區的優點是,劃設過程中納入公民的意見,然而公民團體形成的龐大壓力,可能迫使保護區於短期內劃設,缺乏系統性的資源評估和調查,導致後續經營管理上容易出現問題,且受限於保護區嚴謹的法規而難以進行調適性經營管理措施,保育資源的效果不如預期。

保護區經營撇步

為了確實達成保護區應有的保育目標,並且在業務輪調頻繁的狀況下,使經營管理人員能夠在承辦業務時有所依據,一份完整的經營管理計畫書不可或缺。

目前台灣保護留區採用的經營管理計畫格式,包含:

  1. 背景描述:
    涵蓋保護區相關的地理、人文、生物以及社經資訊的背景描述,保護區的重要特徵則決定如何訂立保護區的保育目標,並且以威脅壓力項目釐清保護區的外部因子,設立精確、可量測、可達成、在時間上可操作的目標;
  2. 法律、規範與協定的背景描述:
    定義釐清保護區的法律地位,若保護區法律地位不夠,就無法處罰,因此法律地位有其重要性;
  3. 分區管理計畫:
    將保護區劃分為核心區、緩衝區、永續利用區,做分類管理,其中緩衝區具有的管理彈性,是能夠將保護區及其周邊居民和諧納入的重要工具;
  4. 策略計畫:
    決定活動的優先性及做什麼、在哪裡作及如何做,包含實際的工作項目、時間表、所需人力及經費、監測機制,以及檢討回顧的時間點,必須與保育目標有緊密的應對性。

保護區經營管理計畫格式。製表:李沛英

保護區花樣多 百聞不如一見

我們將分享實際保護區經營管理案例,幫助讀者了解真正的保護區經營管理。保護區並非保育的萬靈丹,也曾有在劃設保護區後,保育情況反而不盡理想的情形,這可能牽涉保護區在劃設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也可能是保育物種因各種內、外在因素而改變棲息環境。總之,保護區穩固的法律地位伴隨而來的僵固性,也是保護區經營管理上的特性與挑戰之一。

每個案例由於脈絡不同、保育標的不同,都有值得借鏡之處。保護區的經營管理,除了經營管理計畫書是重要的基礎外,執法亦為一大要點(參考:龍王鯛事件)。保護區經營管理執法的效能,除了仰賴巡守人員的努力外,與警政單位之間的合作往往是成功執法的關鍵。

森林警察隊、海巡人員、地方警局,扮演著實際執法的角色。這些第一線的執法人員經常不是保育業務專職聘請的人員,而是與保護區經營管理人員類似,需要辦理其他多元複雜的業務。面對實際上執法條件在人力、物力資源上的限制,我們可以想像,保護區的執法若能納入在地居民/保護區周邊居民的網絡,能夠有效增加保護區執法的效率。

澎湖縣望安島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來自保護區疆界外的挑戰

澎湖縣望安島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成立於1995年,包含了澎湖縣望安島上分散六處的沙灘草地:天台山南側、西安水庫西側、土地公港南側、水雷港仔南側、網垵口東側、以及萬安宮南側,總面積約23公頃左右。

經營管理方面,管理機關以申請進入許可制,管制民眾進出,僅有受訓過、協助觀察綠蠵龜生態的志工能夠進入保護區。由於保護區域分散,沙灘範圍開闊,無法利用單一進出口管制,因此母龜產卵期間,管理機關便委託受訓過的當地居民執行沙灘夜間巡護與調查。

這個保護區所面臨的挑戰,不僅來自地方居民,亦有因為環境因素造成母龜產卵數量波動。因為海龜為大洋性動物,在大海前往產卵棲地中,可能受到漁民捕撈時的混獲威脅 (bycatch)或沿岸燈火漁業的干擾,造成喜好隱蔽的母龜不敢上岸,或改至其他地點產卵等,導致產卵數量呈現波動。

保護區的疆界固定,保育物種卻會因時間或氣候的變化而改變棲息所在。保護區的經營管理計畫內容會隨時間調整,為了達成保育的目標,進而修正保護區疆界,亦為可能的調整。海洋生物的移動性相較陸域更加容易、也可能更難以捉摸,因此能否適時修正保護區範圍,或有更彈性的劃界方式,將是一大課題。

因為介質特性和陸域不同(水和空氣),海洋保護區還得面對疆界內和外的挑戰,例如:聲納等高科技產品造成的干擾、難以預料的天災人禍(例如:海上漏油),甚至陸源污染,而其他本國/外國漁船的捕撈行為,也將成為經營管理上的挑戰。

高美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透過分區規畫進行管理

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即是為眾人熟悉的高美濕地,日治時期曾為高美海水浴場,2004年公告劃設為保護留區。由於交通便捷,且濕地景色優美,伴隨著雲林莞草、台灣招潮蟹等特有動植物,在保護區劃設前即為著名的景點。

高美溼地上的雲林莞草。圖片來源:台中市政府農業局

保護區劃設後,民眾非法進入的情形頻繁,也發生過藝人為拍攝影片於保護區內焚燒鋼琴、旅遊節目於保護區濕地內飆沙板及油汙染事件。另一方面,保育標的-雲林莞草也因受到外來種的威脅,面積逐漸減少。遊客與外來種的雙重威脅造成這裡的濕地有陸化現象。

2010年,管理機關開始進行保護區分區規劃,分別是禁止民眾進入的核心區與緩衝區 (海堤往外延伸500公尺),以及開放民眾進入的永續利用區。除了架設清楚的告示牌、警示牌,也委託巡護員巡守,提醒不小心進入緩衝區與核心區的民眾,並且與當地警政機關合作,通報違法行為,依法裁罰的案件數超過30件 (2.5萬元至5萬元)。
另一方面,學者與非營利組織串連的保護區經營管理關懷網絡,長期關注這裡的發展,並且在漫長的過程中,不斷嘗試與管理機構溝通對話,透過舉辦國內外的志工活動,提升保護區環境教育的功能,志工並定期申請進入保護區清除外來種,以適度的人為干預維持保護區理想的樣貌。

從高美濕地的案例可以了解,保護留區的執法需要清楚讓人知道疆界所在,盡量減低民眾誤闖的機率,並需要搭配巡守人員的勸導,以及警政單位的配合。然而,疆界的劃設以及法規的執行,對於位在海中的保護區而言,人力、物力與科技的配合,可能是一大挑戰。若能與沿岸的居民進行經營管理上的合作,或者以共同管理保護區的形式,增加居民的參與程度,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旭海觀音鼻:納入居民生計

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成立於2012年,由屏東縣政府經營管理,是一個相對年輕的保護區。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即為一般人熟知的阿朗壹古道,主要保育自然海岸帶,長達七公里的古道,有礫石灘、海崖、小海岬、沒口溪以及各類奇岩怪石,風景秀麗,為熱門的遊憩景點。

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地景。圖片來源:趙明威

為了平衡遊憩需求和自然資源保育,有別於一般自然保留區,管理機構與當地社區發展出「環境維護暨解說員」的培訓機制,並且透過網路的事先預約,管控進入保護留區的人數(總量管制),以免過高的乘載量造成環境負擔。受訓的解說員在對團體解說的同時,也可規範遊客的行為。值得一提的是,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因為特殊的地理條件,能夠直接從保護區的兩端出入口控制進出入的人數,是經營管理上的優勢之一。

由於保護留區的地形地貌易受到天災影響,輔導團隊也舉辦社區工班手作步道培訓課程,讓民眾協助維護步道,此外,還有舉辦社區的生態旅遊工作坊,以提升居民對於生態旅遊、手作步道的概念。在地居民透過擔任解說員獲益之外,社區也自行發展出民宿,透過與鄰近景點的串聯,帶動社區的經濟發展。

讓保護區存在每個人心裡

當納入社區居民的參與式保護區經營管理方式,逐漸成為國際認可典範,多元的保護區經營管理方式因為成效卓越,也成為廣義的保護區類型之一,例如:傳統文化或原住民族文化中的「聖地」、私人保護區、由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的環境信託地等。

這些訊息透露擴大保育場域的迫切性,也顯示保育的觀念應該普及於大眾,而每個關心環境的讀者都能夠用自己的方式了解保護區的經營管理。透過實際走訪保護區或保護區周邊、甚至參與任何能夠與自然環境產生連結的行動,我們將逐漸刻畫出保護區應有的樣貌。

在台灣,海洋保護區的發展相較於陸域保護區而言,其歷程尚短,需要更多公民的參與和關注。透過公民的關心或輿論作為推力,政府才可能投注更多資源在海洋保護區的經營管理,以此平衡為經濟而開發自然資源的,而我們才可能為後代保留下一片生機蓬勃的海洋。


「綠色風機」或「血色能源」 選址決定白海豚生死

$
0
0
台灣白海豚,在幾年前國光石化開發爭議中聲名大噪。前副總統吳敦義先生脫口而出一句「白海豚會轉彎」名言,也讓這可愛的白海豚成為家戶喻曉的海洋哺乳類。 台灣雖為海島國家,但是因過去戒嚴令的實施,鮮少有海洋相關開發和研究,直到1988年戒嚴令解除後,台灣海岸地區才開始開發利用,也就是說,我們對海洋的深度認識事實上不到30年。 台灣白海豚。攝影: 蔡嘉陽 。 岌岌可危的台灣國寶 對於台灣白海豚的研究,更是到了2002年才在香港公園保育基金協助下,展開初步調查,確定西部沿海有白海豚分佈,主要分布在新竹到台南之間,水深30米以內的水域,是屬於近岸型的海豚。2015年經學者研究證實是台灣特有亞種,因難以跨過更深的水域與中國或香港等沿海水域的白海豚做基因交流,致使台灣的白海豚屬於獨立的亞種;在分類學上,中華白海豚( Sousa chinensis )更新為台灣白海豚( 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 ) 與中華白海豚( Sousa chinensis chinensis ) 兩個亞種,是名副其實的台灣國寶。 台灣白海豚數量岌岌可危,2007年初步評估族群數量僅約99隻,因族群數量稀少,受到國際保育組織高度關注,在2008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聯合國鯨豚專家列為野生動物紅皮書最高保育等級的極危等級(CR),僅次於「絕種」。 台灣西海岸白海豚族群的數量每況愈下,...

掠奪或是永續? 孩子的海洋教育不能等

$
0
0
目前我國海洋教育的推展,呈現一股朝氣蓬勃的氣息。各級學校老師與環境團體,好像都有用不完的精力,在推動一項又一項海洋教育活動,提供給學生或一般民眾親近海洋的機會,以及對海洋的認識。 與海洋相處的方式需要從小學習。攝影:黃苑蓉 但是,我們似乎缺少一個完整的海洋教育藍圖,我們很少有機會討論一個完整的海洋教育應該有哪些內涵。唯一看似完整的海洋教育課程綱要 [1] , [2] , [3] ,卻因為課程定位問題被綁手綁腳,無法全力伸展而受到侷限。因此,為我國海洋教育架構一個完整的內容,是我們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 最近幾年常常可以看見許多環境團體舉辦海洋教育相關的活動,像是黑潮文教基金會、綠色和平組織、環境資訊協會、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等等。很顯然海洋的議題已經漸漸受到環境團體的重視,開始積極地向一般民眾宣導海洋環境的重要性與保護海洋的精神。而體制內的學校教育也不遑多讓,在各縣市教育局的鼓勵之下,各級學校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海洋教育教案,生動活潑之餘,海洋教育的意涵也都相當豐富,影響的層面相當廣泛。 零碎的海洋教育 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活動和課程都與海洋教育有關,但若是把這些內容全部加在一起,就會是完整的海洋教育嗎?或者是我們問一個更直接的問題,一個完整的海洋教育究竟應該包含哪些面向與內容呢?這個問題,我很少在海洋教育活動的場合聽到有人討論。很多熱衷於海洋教育推廣的老師,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

救你一命的海洋藥房

$
0
0
※ 本文翻譯自 Ocean Health Index 保育海洋的理由有很多,其中一項,或許是讓人類活得更健康。除了提供蛋白質營養來源、供給食物、市場產品、調節氣候、就業機會、娛樂與美學價值之外,長久以來,海洋生物也應用在醫治各種人類疾病。 亞洲與其他地區的民俗療法常利用海洋生物為藥材來源 ,例如:乾海綿、珊瑚、水母、蟹殼、牡蠣、烏賊「骨」、海參、海馬、海螺等軟體動物製成藥粉、藥膏或藥水來治癒許多病狀。即使這些療法行之有年,但是療效還沒有獲得西方科學方法的證實或記載。 一些傳統療法必須使用到大量的動物個體。每年約2000萬隻海馬(約50噸)撈捕用於治療腎臟病、循環系統疾病和提升男性雄風等相關病症。 在目前約48種海馬中,其中23種以「乾貨」形式當作中藥販售、30種在水族箱內以活體販售。如此大規模市場需求,使得海馬族群數量持續減少,而捕撈過程中利用不永續的底拖法,不僅每年殘殺百萬隻海馬,並且破壞其棲息地,使族群量逐漸衰減。更棘手的是,族群減少的規模因為缺乏資料而難以估計。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中,38種海馬名列其中,其中1種屬瀕危物種(EN,endangered)、10種為易危(VU,vulnerable)、26種列為數據缺乏(DD,data deficient),只有1個物種的數量較為穩定。 雖然中國、越南和澳洲等地已有人工繁殖海馬,提供活體樣本給水族館,但因為沒有產出「乾貨」,...

傷害海洋的日常生活:萬里國聖埔淨灘分析

$
0
0
海洋廢棄物造成海洋生物死亡的情況時有所聞,而近期公視拍攝〈 西表島故事:垃圾與山貓 〉,發現居然連陸上生物──山貓,都遭到海廢所害。海洋廢棄物遍布西表島上,山貓無聲的暗殺步伐,因為海廢塑膠發出聲響,捕獵失利的山貓甚至養不活自己的小孩。海廢影響範圍之廣、之遠,已經無人可以置身事外。 為了更加瞭解海洋廢棄物的組成、來源等,並且能夠適時向政府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以下簡稱本會)自2013年6月起選定了新北市萬里國聖埔沙灘作為長期監測和淨灘的地點。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定期在國聖埔淨灘。圖片來源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海廢哪裡來?樣區來解答 新北市萬里國聖埔沙灘範圍自核二廠出水口至員潭溪出海口,長度約為2.5公里,本會定期在此淨灘,在每月最後一個星期六邀請民眾一同守護海洋。為了分析垃圾來源,在靠近員潭溪出海口的沙灘和距離出海口200公尺以上的沙灘區域,分別劃設5×5平方公尺的監測樣區並且以抽樣的方式做垃圾分析。許多民眾利用假日到沙灘遊憩,進行衝浪、釣魚等戶外活動,對沙灘上的遊客或居民來說,就像一場實境環境教育。 近河口與沙灘監測樣區位置示意圖。圖片來源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海廢樣區監測方式為,撿拾監測樣區內「所有」的海洋廢棄物,包括細碎的塑膠屑在內,都一一撿拾並秤重,後再依照ICC(國際淨灘行動, 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漁業如何永續? 從漁業管理、海洋保護區到責任漁業

$
0
0
漁業捕撈不是今天漁源枯竭的唯一原因,卻可能是受影響最直接的產業! 無主的資源叫做「公共財」,1968年學者 [1] 就指出公共財的下場就是悲劇;在討論公共財時,漁業資源可能是最常用來當作說明的例子!可惜如今在台灣大多數人仍然視海中的魚為公共財,加上台灣漁業管理制度的落後,即使台灣海洋生態豐度及多樣性是世界一流,然而現在台灣海洋資源卻是世界220個專屬經濟水域(EEZ [2] )中的最後段(海洋健康指標中排行第199名 [3] )!要避免台灣的海洋資源成為悲劇就要加以管理,漁業管理在許多國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卻不是無法可管的。 新港漁港。地面上等待拍賣的鬼頭刀。攝影:陳文姿 漁業管理有4步 根據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在fishwatch網站 [4] 提供的建議,漁業管理有以下步驟︰ 建立科學基礎 - 取得正確的數字及認識生態 管理辦法 – 依據科學基礎建立管理辦法(投入管理/產出管理/配額管理 ) 落實管理 回到第一步 – 依管理結果修正 漁業管理類型有3類 目前的漁業管理類型主要分為3大類: 一、投入管理 針對漁撈努力量進行限制:包括船筏數量,漁具限制(如漁網、漁鈎的種類、數量及規格 ),限制作業時間(如禁漁期 )、限制作業海域(如禁漁區 ),限制漁民人數 (如禁用外籍移工 )…等。 二、產出管理 針對漁獲量進行限制,包括魚種限制(如禁/限捕撈魚種 )、產量限制(如總量管制 )、...
Viewing all 5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